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长与高中生有效沟通

(2015-11-18 17:22:39)
标签:

高考

教育

育儿

情感

家长与高中生有效沟通

今天有幸聆听了吉林大学心理学博士黄冬梅教授的“家长与高中生有效沟通”的讲座。黄教授从专业的角度,结合自己做心理咨询过程中的案例及教育自己孩子过程中的事例,从“什么是有效沟通”、“沟通的特点和规律”、“有效沟通的技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就“什么是有效沟通”问题,黄教授特别强调沟通是相互的,单向沟通是无效的,在家庭里,强势的父母培养的孩子对父母的教训已经产生自动屏蔽能力,在孩子防御心理和屏蔽状态下,所有父母与孩子的交流都是不无效的,甚至是起反作用的,因而沟通不单单是事实和语言的沟通,更是思想、情感、态度、感受的沟通,和谐的亲子关系中的亲近的情感和彼此关爱的情绪体验本身就是好的沟通,而家长的不良情绪直接带给孩子焦虑、逃避的情绪体验。当亲子关系不和谐时,孩子的心理状态是“惹不起还躲不起吗?”所以表现的是沉默的消极态度甚至是对抗。黄教授嘱咐高中生的家长们:孩子到了高中,意味着孩子从家庭这第一人生课堂里接受指导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家长应该珍惜这短暂的机会,在这段时间里让孩子学会体谅他人,形成健全的人格,正能量的心态,积极向上的力量,从而更快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生活。

对于有效沟通的评价,黄教授指出有效沟通应该有三大要素,即有目标,要沟通信息、思想和情感、达成共同的协议。结合这三大要素,黄教授介绍了三个无效沟通的案例,其中甚至出现了平时特别乖顺的孩子临近高考时用刀架到其母亲脖子上质问的极端情况,其背后中一个特别强势的整日唠叨着向孩子宣泄不满情绪的母亲。

在围绕“有效沟通的特点和规律”这一主题展开时,黄教授指出亲子沟通过程中要把握好“规范式社会关系”(即亲子是有血缘联系的特定规范的社会关系)与“非规范式社会关系”(即以情感维系的一般的人际关系)之间的尺度,即不可以因为与孩子有血缘关系而缺少处理这种人际关系的尺度,即不能无“边界感”,要尊重孩子,要懂得:即使是血缘关系,即使是父母付出了爱,被伤害的关系也是有裂痕的。所以家长要用与朋友沟通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沟通要有耐心,沟通离不开物理背景(环境)、心理背景(情绪)和社会文化背景(代际之间的文化差异)。同时黄教授简要地介绍了判断孩子心理状况的线索,如表情、姿体语言、副语言(语气、语调、语速),指导家长们进行副语言练习,即用不同的语气、语速和语调说出同一句话,自己感受一下怎样的说话方式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对于沟通的技巧问题,黄教授除了指导家长做到7个“C”(即完整、简明、体贴、具体、清晰、礼貌和正确,英文首字母均为“C”),在沟通中,家长要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同理心、要真诚而尊重。最有趣的是黄教授通过一个情境说明了不同性格的人在沟通中的三种典型行为,这三种行为模式分别被称为“自信行为”、“被动行为”和“冒犯行为”,情境是这样的:某人下班时,同事问他是否可以搭他的车回家,而他当天因为有事不能直接回家。在这种情况下,黄教授用活灵活现的语气呈现出三种不同性格人的表现:

“自信行为”的人会明确说明“对不起,今天我因为有事要去**地方,不能直接回家,我可以把您送到公交站点,这样可以吗?”

“被动行为”的人不会拒绝,又很为难,可能是这样的:沉吟半晌,慢而犹豫地“你要搭车呀,嗯,行吧。”对方见其似乎不满,于是说“为难呀,那我不搭了。”“那,也行。”结果是原因没说清楚,把朋友还得罪了。

“冒犯行为”的人的反应是“怎么总搭别人车呢,不能打车回家呀,咋就占便宜没够呢!” 当黄教授学完三种类型人的说话方式后,现场听众都笑了,大家可能都在现实生活中扮演或是遇到这样说话方式的人。

因为时间关系,黄教授准备的详细内容并没能完全展开,最后黄教授用一个小故事结束了讲座:

一位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

他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给别人愉快的人呢?”

智者望着他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很难得了。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看自己当成别人。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第四句话,把自己当作自己。”

黄教授用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人要想幸福,就要学会从容淡定看待人生的坎坷和不幸;学会设身处地地体会他人的感受;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哪怕是孩子;要照单全收而且欣然悦纳命运中的一切,用积极的态度应对一切,让生命过程成为一种快乐的感受。

(因记录速度跟不上教授讲课,难免有遗漏及错误信息,更多学习内容请大家上网搜索黄冬梅老师相关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