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底明珠无处卖--神追太白高季迪(3)
(2008-10-29 13:38:02)
标签:
杂谈 |
赖有声名消不得,汉家乐府盛唐诗
高启死时,没有留下儿子。情深义重的妻子周氏冒险收藏了他的全部诗稿,临终时又珍而重之地传给她的侄子周立。直到三十年后的永乐元年,才得以刊行于世。
高启的诗确实非常出色,在明朝诗人中称得上是独占鳌头。我们看负责编纂《四库全书》的纪大烟袋(纪昀)是怎么评价的:
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其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振元末纤秾褥丽之习,而反之于古,启实为有力。
的确如此,江湖夜雨有次在网上和几个MM谈诗,她们一开始都鄙夷明诗,说明诗一看就不如唐诗,结果江湖夜雨摘了高启的几首诗让她们猜,她们却一口咬定是唐诗。
我们用事实说话,举几个例子,先看这样一首:
【门有车马客行】
门有车马客,乃是故乡士。昔别各壮颜,今见不相似。
上堂叙情亲,拜跪出妻子。对案未能食,历历问桑梓。
当时同游人,十有八九死。松柏长新坟,荆棘生故址。
欢言方未终,悲感还复始。因思兴谢端,叹息不能止。
这里说在异乡遇到一个老乡,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问了一下故土的情景,忍不住唏嘘不已。感慨世事沧桑这种题材不见得多新颖,但此诗的风格确实太像汉魏六朝诗了,放在汉诗集中,几可乱真。
这首《陇头水》则像极了唐朝的边塞诗:
人间何处无流水,偏到陇头愁入耳。夜杂羌歌明月中,秋惊汉梦空山里。
陇阪崎岖九回折,声随到处长呜咽。欲照愁颜畏水浑,前军曾洗金创血。
回头千里是长安,征人泪枯流不干。
如果放在高适、岑参、戎昱、李益等人的集中,也难以察觉出是“赝品”。是不是?
像宋词的也有:
双燕双燕,去岁今年相见。往来东舍西家,衔得泥中落花。花落花落,又在暮寒池阁。
疏雨疏雨,绿满昚芜洲渚。江南相忆故人,远水遥山暮春。春暮春暮,风急画船难渡。
这又是一首绝佳的婉约词,写得摇曳生姿,清丽可喜,绝对不输于周邦彦、吴文英等人。
常言道“古人诚不我欺”。纪大烟袋也是有身份的人,不会随口“乱打广告”的,这“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确实是有根有据的。
高启虽然只活了短短的三十八岁,但却留下了一千多首诗。比李白存诗的数量还要多。这些诗在此处不可能一一点评,但是江湖夜雨建议,喜欢诗词的朋友不可不去看看,高启的诗确实不错,不要因为是“明诗”,就被打入冷宫。
高启的诗古体写得好,近体亦佳,七律、五律、七绝、五绝无不精妙。这里每样择一首请大家共赏:
七律的:
【宿张氏江馆】
极浦荒云一棹行,远投江馆驻宵程。客中得酒衔悲喜,乱后逢人说死生。
木叶未空寒鸟聚,海潮欲上曙鸡鸣。正怜此地无惊扰,归梦如何又入城。
这首诗,很像中唐大历十才子们的味道。从艺术上来讲,也是非常出色。“客中得酒衔悲喜,乱后逢人说死生”,惶惶不安地逃乱生涯中,突然有故人留宿并置酒款待,端起酒杯,怎能不悲辛交集?而乱后见到朋友,所说的无非是谁活下来了,谁遇难了之类的事情,这“悲喜”、“死生”对得极绝,不但字面上工整巧妙,诗意上也是恰当自然,确实称得上好对。
写七律诗,中间觅得上佳的对句不易,但好的结束更难,此诗收尾也意味深长:“正怜此地无惊扰,归梦如何又入城”?好容易从城中逃出来,找到个安全的地方,但梦里怎么却又回到了城中?但这正是自然之情的流露,心中当然会惦记着自己的家啊!这正是众人“心头有,口头无”的妙句,似无理,却最有理。
五律给大家推荐这首:
【夜怀王校书】
灯暗独吟余,疏桐月满除。虫寒初入户,鼠饿欲侵书。
河汉三更望,江湖两地居。相思无去梦,今夜恨何如。
缺月疏桐,孤灯暗影,绕床饥鼠,寒虫凄切,这些虽然都是前人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但高启这首诗中却融合在一起,不露痕迹,合情合景。“河汉三更望,江湖两地居”一联,气势广阔,窃以为可和老杜的“鸿雁几时过,江湖秋水多”媲美。明人诗中,少见这等雄健句子。
七绝我们来看首比较别致的回文诗吧:
【回文】
风帘一烛对残花,薄雾寒笼翠袖纱。空院别愁惊破梦,东阑井树夜啼鸦。
回文诗这种体裁,写得好并不容易,一般来说,能写回文诗的人,都是非常聪明的才子。比如苏轼,就是写回文诗的好手。高启这首诗无论正读倒读都非常流畅,诗意也清婉端丽,在回文诗中算得上是佳品。不过好像历来提及回文诗时却很少说这一首,所以这里特地挑出来,以免埋没。
五绝由于字数奇短,写得好也是难得,而这一首《扇上竹枝》则在短短的二十字中留下余韵袅袅:
这里说一把团扇上画的竹叶,虽然只有清清寥寥的几枝,却同样高节傲霜。诗中暗用班婕妤的团扇典故,很是耐人咀嚼,颇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