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笔底明珠无处卖 |
壹 梅花屋主王元章
如果只提“王元章”这个名字,可能有些人不熟悉。但若说王冕,大家就再熟悉不过了,因为小学课文里就有“少年王冕”刻苦学画的故事。有人可能会哂道:“你就直接说王冕得了,非得叫‘王元章’,卖什么关子,摆什么谱啊?”
呵呵,江湖夜雨在此诡辩一下,这样写一是为了凑成七个字,比较上口,更重要的是,古人称字号,是有尊重的意思在里面的。在旧时,称人名相当不礼貌,而称字则客气有礼。当年王冕的朋友,见了肯定是一拱手:“元章兄,@#&*……”反过来说,骂人时则只称姓名,不叫字,比如《三国演义》中骂曹操时,就是“操贼”、“曹贼”,绝对没有骂“孟德贼”的。
可能又有人说,王冕不是元朝人吗?你怎么也弄进来凑数?按生卒年来讲,王冕划入元代人物一点也没有错。但是《明史·文苑传》中,王冕的名字却赫然在目。明朝中的很多文人才士,如“能掐会算”的首席谋士刘伯温、长为帝王师的饱学宿儒宋濂、有中国画里的“梵高”之称的徐渭,都不同程度上受到王冕极深的影响。就像《三国演义》是从东汉末年讲起一样,我们在品读明才子的时候,不妨也追溯一下王冕的故事吧。
白日力作夜读书
注:本篇小标题及所引诗句,均选自王冕《竹斋集》
王冕的名字虽然家喻户晓,但相信不少人也和江湖夜雨一样,曾在很长时间中,王冕就是那个勤奋好学的放牛娃而已。拜托,人家王冕又不是小哪咤,不可能一辈子“放牛娃”的干活吧。我们还是从《明史》及宋濂、张辰等人所写的《王冕传》中扒一扒吧。
王冕还有个字叫元肃,但这个字在画上题得不多,另外还他还有一大堆“马甲”(别号):煮石山农、竹斋生、会稽山农、会稽外史、梅花屋主、九里先生、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浮萍轩子、竹冠草人、梅叟、饭牛翁、煮石道者、闲散大夫、方外司马、老龙、老村等等。从这些别号中可以看出,大多是乡村气味的,像什么“山农”、“野人”之类;也有隐逸味道的,如“竹斋生、梅花屋主、”之类;还有沾点官味的,就像素菜喜欢叫“素火腿”、“素鹅脖”这样的名字一样,这“闲散大夫、方外司马”就是此类。从这些别号里,也大略能透视出王冕一生的经历。
王冕生于浙江诸暨,如果没记错的话,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MM和王冕是同乡。看来好山好水,秀气所钟,既出佳人,又出才子。不过,王冕的先祖并不是南方人,据说他的十世祖是王德元,曾在宋朝做清远军节度使的官。但到了王冕这一辈,其父亲确实已沦落成一个十足的贫下中农。但王冕的父亲虽然没什么学问,却没有在王冕年幼时就死掉。我们小学课文里讲,“王冕七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倒也不是“教材编写中心”有意“戏说”,而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就这样处理了。旧时男人是一家之主,挣钱出力全靠男人,死了爹的孩子往往过得很苦,所以为了突出王冕有志苦学的精神,于是“剧情”安排“王大爷”提前挂了。
不过,就算王冕父亲没死,小王冕当时的求学条件也差得很,王冕父亲是农人,整天让他放牛(后来的故事改成给别人家牛),王冕来到一个学堂边,在窗外听人家讲书,结果牛丢了,父亲大怒,打了他一顿板子。多亏母亲劝解,为他说好话。王冕家里没有灯,晚上没法看书,于是就到庙里去。庙里的佛像前,晚上有长明灯,王冕就坐在佛的膝盖上就着灯光看书。夜晚的庙宇,阴森无人,“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但王冕这样一个小孩儿却根本不害怕,反而以能读到书感到高兴。
当时并没有“感动中国”这样的节目,但是王冕的精神却感动了一个叫韩性的人。他将小王冕收为内弟子,倾心传授诗书。据说等韩性去世后,韩性的门人弟子都像尊敬韩性一样敬重王冕,可见王冕尽得其衣钵。
“少年王冕”的这些故事,在《明史》、《王冕传》之类的书中都有记载,但王冕自己所写的诗中,倒没有提及这些,只是说自己年少聪颖过人,父母爱之如珍宝,比如《自感》这首诗就这样说:
父母生我时,爱如掌上珠。襁褓辟寒暑,乳哺随所须。
周岁会言语,大小相引呼。摇头却梨栗,行行不须扶。
三年离怀抱,已知亲与疏。相揖识进退,应对无嗫嚅。
五六渐精爽,气貌与众殊。怡怡浴仁化,喜听论之乎。
八龄入小学,一一随范模。厌睹诡谲行,不读非圣书。
宗族惊我异,父母悯我孤。宾客皆回头,指为汗血驹。
我们看王冕在诗中颇为自负,说自己从小就志向远大,不为“梨”、“栗”这些寻常儿童喜欢的吃食所吸引,反而能像大人一样彬彬有礼,“相揖”、“进退”都大方磊落,看这情景,恐怕能比得上让梨的孔融了。这里并没有说求学困难的经历,只是说自已严格遵守各种规范,不参与诡谲邪僻之事,不看除圣贤以外的书。亲族、宾客都惊异不已,把他当作神童,认为是“汗血驹”一样的天才胚子。
所以,江湖夜雨猜想,王冕家中穷困不假,但父母对他的学业还是挺支持的,王冕为读书丢书被打,在佛寺中夜读的事情应该也有,但却也不像一些故事中渲染的那样,王冕一直就是个自学成才的失学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