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捶碎红楼 |
第五编 重评《红楼梦》中的人物
前面江湖夜雨已经讲过,对于《红楼梦》中的人物的评价,也往往失于偏颇。有些人深爱书中人物,甚至达到和书中人物“恋爱”的程度。热恋中的人来评价自己的恋人,肯定是千好万好,就算有缺点错误也全部视而不见,即所谓的“晕轮效应”。
所以排除了对《红楼梦》这本书的盲目崇拜、盲目偏爱后,对于《红楼梦》中的人物才会有全然不同的评价。
一、宝玉:惫懒无用的寄生虫
贾宝玉是《红楼梦》一书中的中心人物,是所谓的聪颖出俗,多情多义的“怡红公子”,是仙宫的神瑛侍者下凡,品位自然一流。,同时也是“情圣”,众女儿们的护花使者。大观园中的群芳众艳少有不喜欢他的,就连架子大过观音菩萨,拒人千里之外的妙玉也对他颇有好感。在某些评论中,贾宝玉又成为反封建的代表人物,闪耀着民主主义的光辉。
但是,抛开曹雪芹文学性笔法渲染出来的艺术效果,摘下让我们判断失误的有色眼镜,客观地重新审视一下贾宝玉的所作所为,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个“怡红公子”是个不学无术、懦弱无能、滥情不专、心地匾窄的人。我们且逐一道来:
1、不学无术: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贾宝玉“不学无术”还用你说嘛,人家自己就认: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行状!
但是,书中写这些话的意图是正话反说,后来的评论者也往往这样看。贾宝玉的不爱读书,贪玩等毛病统统成了“优点”――即所谓的叛逆精神。我们前面也分析过,贾宝玉不敢公开反对四书五经,其实他对四书五经到底说的是什么也半懂不懂,他只是贪玩怕学罢了。如果他真是反对这些陈腐之见,那他首先会通读熟读这类书,然后再写本书加以批驳,如同人家黄宗羲那样,戴震那样,那才叫真正地具有叛逆精神,反观贾宝玉既没有这样的想法,也没有这个胆量。
由此看来,贾宝玉其实只是贪玩而已,他反对读书,喜欢杂学旁收,但他喜欢读的是什么书?《西厢记》还算雅致点的,什么《飞燕合德外传》、《则天玉环传》之类的书是什么东东?都是些情色小说。如同现在看A片一般的性质。
假如某同学一听数理化就头疼,说起日本AV女优却如数家珍,还不把自己的父母气得半死?当然,宝玉的情况可能还略好点,不至于像我们说得那样不堪,但是性质大致相同。
再说,贾宝玉既然有“杂学旁收”之称,且看他“杂学”的功力如何。佛道二家的典籍,应该是贾宝玉喜欢的“杂学”之列吧。考虑到最后贾宝玉出家为僧,这佛学应该是其“专业课”了。但据书中所写,贾宝玉的佛学水平却十分稀松平常,差劲极了。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一文中,宝玉听了一番曲文后,也学着作偈说禅,但他的境界却还是在“无可云证,是立足境”这样的层次,他“又恐人看了不解”,于是填了一个《寄生草》的词。说的什么?无非是“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我们就佛学说佛学,想我佛如来,以广大智慧在菩提树下苦思得来的佛家道理,难道就是一句“回头试想真无趣”这样粗浅的东西吗?
书中接着写了宝钗大讲了一番禅宗故事,将《六祖坛经》中惠能那个“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搬了出来,宝玉当场就被吓倒。按说《六祖坛经》中的这个故事,并非生僻之事,如果对佛学稍有研究的话,就不会不知道。于是宝玉尴尬之下,只好推说自己是“谁又参禅,不过是一时的玩话儿罢了”。这句话倒暴露了贾宝玉的真实心思,其实他所谓的“杂学”,也是游戏的心态,根本没有下过什么苦功夫。
再说道家,贾宝玉按道理来说,应该是非常喜欢老庄的。尤其对于《庄子》,应该是经常看的。但贾宝玉对于道家的真义,也是歪曲了的。宝玉在来到贾蓉的书房时,看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那幅对联时,就非常厌恶,“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其实这并不符合道家的真义。
老子《道德经》中第二十章说: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这段说大家所畏惧的东西,我也不能不跟着畏惧,但是大道是那样广大无穷,和世俗相差太多了。众人都兴高采烈像赴酒宴和春游的样子,但我恬淡无动于衷,好像懂事的婴孩一样,大家好像都很有本领的样子,而我却像个没有用的人,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啊,浑浑沌沌的。别人都光耀自炫,唯独我昏昏然像个笨人,别人好像都很聪明灵巧,而我却像个闷葫芦。
也就是说,道家并不是教人特别厌恶世俗的事情,像有洁癖一般,对于世事格外敏感。道家讲究“和光同尘”,仿佛自己和俗人没有什么区别,但内心中却澄明如镜,这才是真正的道家高人。显然贾宝玉远未达到此境界。
在书中二十一回,贾宝玉和钗、黛、袭人等呕了气,就仿照《庄子》的《胠箧》一文写了以下的文字:
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灭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邃其穴,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宝玉这段文字十足地东施效颦,思想境界和庄子相差不可以道理计。庄子的《胠箧》一文,是揭露旧时丑恶虚伪的政治制度,而宝玉这篇文章,无非是因袭陈腐的“红颜祸水”之腔调――“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邃其穴,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说白了就是美人都是害人精。宝玉还居然将这等腐臭之极的思想当作《庄子》的续文,称其为狗尾续貂,还算太抬举了他。怪不得黛玉又气又笑地批道:“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因》。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说的一点不错,宝玉的见识,实在太也差劲。
说到琴棋书画,这些也都是杂学之属。但宝玉的功夫又如何呢?关于琴棋,前八十回没大写过宝玉对此有什么造诣。书法嘛,第八回中提到清客们夸奖宝玉的字好:“前儿在一处看见二爷写的斗方儿,字法越发好了,多早晚儿赏我们几张贴贴。”但随即甲戌本眉批就说:“余亦受过此骗,今阅至此,赧然一笑……”意思再明白不过,当时的清客只不过讨小少爷的好,随口乱夸而已。宝玉的字其实是上不了台面的,故有“受过此骗”一说。
至于画,宝玉也是十分不通,倒是宝钗大讲了一番关于画的技法。按说宝玉毕竟是男孩子,接触的人也多,他不是没有学画的条件,第四十二回中宝玉说过:“詹子亮的工细楼台就极好,程日兴的美人是绝技……”但“杂学旁收”的宝玉虚心学习了没有?从书中看是根本没有的,因为他连基本的知识也不知道,比如谈到惜春画大观园时,宝玉道:“家里有雪浪纸,又大又托墨。”于是宝钗冷笑道:“我说你不中用!那雪浪纸写字画写意画儿,或是会山水的画南宗山水,托墨,禁得皴染。拿了画这个,又不托色,又难滃,画也不好,纸也可惜……”看,宝玉连工笔细描的画要用熟宣或熟绢都不知道,对于画,实在是门外汉。
再说了,贾宝玉文的不学,练练武也是好的啊。贾家不靠得就是祖上从死人堆里杀出来的功名富贵吗?贾赦还世袭一等神威将军,贾珍那样的还算个世袭三品威烈将军。虽然这两人也看不出有什么本事,一样的脓包,但贾宝玉如果真想学武功的话,也并不难找到武林高手做师父。像书中提到人家冯紫英,就经常打猎习武,还把仇都尉的儿子打了,拳脚必然相当不错。宝玉如果有志学武,想来贾政也不会硬加干涉。就算贾宝玉不肯刻苦习练,学不成飞檐走壁的轻功,隔山打牛的劈空掌,毕竟有点武功防身也是好的。不然就算出家为僧,进了和尚庙,也是像鲁智深那样拳头大的没有人敢欺负。
当然有人可能辩驳说,贾宝玉也有他的“才能”所在,就是吟诗作赋方面的才能。诚然,贾宝玉这方面的本领还是有点的,但是在历史上真实的人物中,如果吟诗作赋的本领很好,别的方面一团糟的人,我们是不会像欣赏贾宝玉那样欣赏他的。比如南朝陈后主,其实就很类似贾宝玉一般的人物。
陈后主,向来被认为是荒唐昏庸的家伙。《南史》曰:“后主张贵妃名丽华,与龚孔二贵嫔、王李二美人、张薛二淑媛、袁昭仪、何婕妤、江修容等,并有宠,又以宫人袁大舍等为女学士。每引宾客游宴,则使诸贵人女学士与狎客共赋新诗,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曲调,被以新声,选宫女千数歌之。其曲有《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看到了吧,人家陈后主开的PARTY品位也是相当高雅的,酒宴中也是“共赋新诗”,并非全是钢管舞之类的东东。
假如贾宝玉当了皇帝,就算不当皇帝,如果贾府没有被抄,贾政等人也全都死得干干净净,没有人管他了,他肯定也会像陈后主一样的做法,还不天天像“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那样通宵做乐。
其实对比陈后主和贾宝玉的诗文,我们会发现,他们的风格相似,但陈后主在才力上倒是远远胜之有余。看陈后主的代表作《玉树后庭花》: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诗中之意和贾宝玉的那些什么“霞绡云幄任铺陈,隔巷蟆更听未真。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盈盈烛泪因谁泣,点点花愁为我嗔。自是小鬟娇懒惯,拥衾不耐笑言频”之类的艳诗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陈后主的赋也写的极好,他有一篇《夜亭度雁赋》,我们不妨一观:
春望山楹,石暖苔生。云随竹动,月共水明。暂逍遥于夕径,听霜鸿之度声。
度声已凄切,犹含关塞鸣。从风兮前倡融,带暗兮后群惊。帛久兮书字灭,芦束兮断衔轻。行杂响时乱,响杂行时散。
已定空闺愁,还长倡楼叹。空闺倡楼本寂寂,况此寒夜搴珠幔。心悲调管曲未成,手抚弦,聊一弹。一弹管,且陈歌,翻使怨情多。
这文采,比起贾宝玉来恐怕只高不低,宝玉写的《芙蓉女儿诔》,不少人都觉得精彩,其实里面有不少地方一味堆砌词藻,文字虽华美,但缺乏真情实意。所以,贾宝玉的综合文采值恐怕还不如陈后主哪。
所以贾宝玉纯属一个不学无术,耽于玩乐之人,如果在现实社会中,这样的人自己担负大事的话,肯定会十分荒唐。当家败家,治国亡国,陈后主就是他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