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失落的珍宝--《全唐诗》 |
十一
卷106_12 【折杨柳】郑愔
青柳映红颜,黄云蔽紫关①。忽闻边使出,枝
叶为君攀。
舞腰愁欲断,春心望不还。风花滚成雪,罗绮乱斑斑。
郑愔这人,诗词选本中少有他的诗,唐代诗人的名号里似乎也没有他这一户。其实郑愔这人也挺有才的,十七岁时就中了进士,可谓少年得志。但这人在政治上十分昏头昏脑,一生坚定不移地跟着奸臣走,而且是跟着“下降通道”里的奸臣走。开始他依附于酷吏来俊臣,来俊臣死了后,他又依附于武后男宠张易之,张易之被杀后,他又依附武三思和韦后,最后又和谯王李重福(唐中宗的儿子),起兵反对李隆基,最终兵败被杀,全族处斩。《资治通鉴》说:“初,郑愔附来俊臣得进,俊臣诛,附张易之;易之诛,附韦氏;韦氏败,又附谯王重福,竟坐族诛。”郑愔这人一身晦气,仿佛是个扫帚星般的人物,谁沾上他谁玩完,结果最终自己也弄了个“族诛”的下场。
郑愔临死前还闹了出笑话:谯王李重福事败之后,郑愔穿上一身女子的衣服,扮成美眉想逃跑。结果还没有跑到城门口,就实在因为太吸引人们的眼球而被士兵捉住。郑愔也是的,如果长得和男宠张昌宗相似,扮个美眉出逃还差不多,但他本来就长得“貌丑而多须”,本来就那么丑,还出来吓人,那就是他的不对了。郑愔被当场斩于洛阳闹市,并灭三族。
不过,郑愔的人长得不像美眉,但本篇所选的这首诗冒充一下女子手笔,倒还是说得过去的。我们来品味一下这首《折杨柳》:
折杨柳,这是古诗中十分常见的题材,折柳赠别的习俗也早已有之,到唐代尤为盛行,正所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究其原因,一方面“柳”与“留” 谐音,再者,柳条柔弱摇曳的姿态,也能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此诗第一句“青柳映红颜,黄云蔽紫关”,开篇就颇有气势,用鲜明的对仗,如同电影中的分镜头一般,将长安柳边的红颜女子和黄云万里的荒凉边塞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忽闻边使出,枝叶为君攀”,写这句女子听说到边关的使者要去,于是攀动了她心中的思念,按道理,律诗三、四句是要对仗的,但这两句反而不再对仗,以后人的眼光看,似乎不合声律,但这在初唐时的诗体中,却是很常见的模式。这和当时诗律并未完全定型有关,但我觉得,有时这样诗体却显得更为活泼自由。
“舞腰愁欲断,春心望不还”,这一联写得相当不错,诗中的“舞腰”,一句双关,既指婀娜的红颜女子,也指婆娑弄姿的柳枝,而“春心”之“春”,也是一方面指满眼的春光春色,一方面指女子心中的春意春情。“风花滚成雪,罗绮乱斑斑”,继续使用这种双关的手法:“风花滚成雪”,明写的是杨花如雪,到处飞扬,但不免让人联想到,此时的边关,可能还真的是雪花片片,有道是“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而“罗绮乱斑斑”,明写杨花沾上女子的罗裙,弄得点点斑斑,但也可以使我们联想到珠泪涟涟的女子将罗裙上哭得满是泪斑。郑愔这首诗中的手法当然还称不上“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但总体说来也算相当不错了。
但郑愔这样一个政治上近乎丑角的人物,在当时就为人鄙视,所以他的诗自然也会被冷落。当然,郑愔这首诗从艺术上来讲,并非是十分的精彩,比起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上一篇就和王昌龄比来着,这可巧了,逮住王昌龄PK起来了^_^),似乎还差那么一点火候,有人曾这样比喻,九十九度的水差那一度,就无法成为开水,但江湖夜雨觉得,一百度的开水当然和九十九度的热水有质的区别,但九十九度的水也并非毫无作用,可以作沐浴取暖等多种用途嘛。
《全唐诗》中收录了郑愔诗一卷,共24首,其中不乏清丽可观之句。比如“风吹数蝶乱,露洗百花鲜”、“音书秋雁断,机杼夜蛩催”、“曲断关山月,声悲雨雪阴”等等都算得上是好句。下面附上一首诗,也是写闺情的,请大家自己欣赏一下吧:
卷106_13 【秋闺】郑愔
征客向轮台,幽闺寂不开。音书秋雁断,机杼夜蛩催。
虚幌风吹叶,闲阶露湿苔。自怜愁思影,常共月裴回②。
①紫关:指北方的关塞。晋崔豹《古今注·都邑》:“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汉塞亦然,故称紫塞焉。”
②裴回:即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