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长安月下红袖香 |
三、德宗宫人
卷797_5 【题花叶诗】德宗宫人
一入深宫里,无由得见春。题诗花叶上,寄与接流人。
天宝宫人虽然没有结成良缘,但众多宫女还是前赴后继,矢志不移地努力。到了德宗年间,叶上题诗又造成了一对如意鸳鸯。
这个宫女倒在记载中留下了名字,她叫凤儿,是宫中王才人的养女。她在花叶上写了这首诗扔到御沟中,估计也就像我们随便参与个抽奖活动差不多的意思,可能自己也没有抱什么太大的希望。然而,她写的这首诗被一个叫贾全虚的新科进士看到了。这人虽然名字叫“贾全虚”,但却有一番真情意。他拿着这片花叶,竟然痴了,于是天天都在御沟边徘徊。真可谓:“向来痴,从此醉”。他常在御沟边蹓跶不要紧,可引起了皇家警卫的高度注意。这天贾进士又悄悄地来到御沟边,还探头探脑地向宫中眺望。宫中大内高手们越看他越像“恐怖分子”,于是火速出动,将他拿下。如此大案要案,金吾大将也不敢隐瞒,直接禀告了德宗皇帝。皇帝十分重视,亲自审问,原来却是这么一桩风流公案。于是按唐朝宫里的“传统”,德宗下旨,将这个宫女凤儿指婚给贾全虚进士。德宗皇帝虽然在历史上算不得 明君,但这件事处理得倒还算入情入理。
说来凤儿嫁的这个男人,比缝袍子的那个“开元宫人”嫁的要好很多,还是个进士出身。对于宫女来说,这样的姻缘甚是难得。不过就凤儿写的诗来看,水平却相当一般,四句诗基本上是“借鉴”,甚至说是“抄袭”了“天宝宫人”的诗句和诗意,并无特别过人之处。然而,写好诗就能遇到好姻缘吗?这可未必。但话说回来,写好诗也未必就一定得不到好姻缘。下面就是个诗好,姻缘又好的故事:
四、宣宗宫人
卷797_6 【题红叶】宣宗宫人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这首名为《题红叶》的诗,是唐宣宗时的一位宫女所做。后来人们知道,她姓韩,因此又称她为韩氏。她写的这首诗,随红叶飘出后,被一个叫卢偓的应考举子拾到了,此人反复诵读,觉得很是不错,于是就珍藏在自己的箱子里。后来不知过了多少年,宫中放出部分宫女回民间,卢偓娶到一个,正是韩氏。但当时他们谁也不知道这回事。
一天,韩氏给卢偓收拾衣物,突然发现了箱子底上这首红叶诗,不禁“吁嗟久之”,她万分感慨地对卢偓说:“当日偶题,不谓郎君得之”。可想而知,此夜,两人定然手把红叶,相视泣而复笑,从此笃信缘定此生,至死情深不渝。
此故事后来演化成多种版本,人名和朝代有所不同,并有戏剧《流红记》传世。这里且不去多说了。我们来看一下韩氏的这首诗,在所有宫女们的诗中,历来都觉得以这首为最佳。明钟惺《名媛诗归》卷九说:“只此四句,波波折折,深情委曲,微而淡,宕而远。非细心女子,写不出如此幽怀,做不出如此幽事”。诗贵含蓄,这首诗深得其中妙味,它不像《袍中诗》那样直接了当地说“愿结后世缘”,也不像“天宝宫人”那样直奔主题--“寄与有情人”,而是说“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宫外方是人间,那宫内是什么的?不明说,然“言止意不尽”,方为味外之味。前两句也不错:“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流水匆匆,流去的就只是水吗?“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流去的更是宫女们的青春年华啊!可是,“深宫尽日闲”,大好青春,如花似玉的容颜就这样白白老去!因此这首诗得到后代诸多文人的称赞,主要也是因为这一点。像清黄生《唐诗摘钞》就这样夸:“绝不言情,无限幽忧之意,自在言外”。明周珽曰:“斩断六朝浮靡妖艳蹊径,是真性情之诗。‘谢’字,‘好去’字,涵无限情绪,无限风趣。”
确实,这首诗堪称宫女“红叶系列”诗中的压卷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