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长安月下红袖香 |
仙人楼上凤凰飞----踌躇满志,凤仪仙姿的太平公主
卷115_7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李邕
传闻银汉支机石,复见金舆出紫微。织女桥边乌鹊起,仙人楼上凤凰飞。
流风入座飘歌扇,瀑水侵阶溅舞衣。今日还同犯牛斗,乘槎共逐海潮归。
太平公主在武周时期,虽然深受武则天宠爱,但是在朝政上她的影响力还是颇为有限。有人不理解宫庭中的事情,他们觉得武则天既然不喜欢她的儿子们,为什么不传位给太平公主?这一方面是因为没有这样的制度,更重要的是其实武则天不是不喜欢她的儿子,而是只要有人想夺她手中的权力,她就不答应。任何人只要影响到她执掌大权,都会毫不犹豫地除去,哪怕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太平公主为什么讨她喜欢,正是因为她不会抢自己手中的皇权。所以才有“公主方额广颐,多权略,太后以为类已,宠爱特厚,常与密议天下事”的情况出现。当然也正是因为如此,太平公主在政治上也越来越成熟。
神龙元年,中宗被大臣们拥立复辟时,太平公主也参与其事。或许她也看到自己的母亲已经没有多少日子了,所以她站在支持政变这一边,她亲自向母亲武则天陈说利害,劝武则天正式下诏传位,因此堪称功不可没。中宗当了皇帝后,加封太平公主为镇国太平公主。这就是《新唐书》中所说的“预诛二张功,增号镇国,与相王均封五千”,太平公主本来食邑就有五千多,现在又添了五千,加起来就有一万户了。这还是小CASE,太平公主当时的权势那是气焰熏天,中宗是个老好人,韦后虽然嚣张,但对于朝政大事所知甚浅,安乐公主虽然骄横,但她一个小丫头知道什么,就知道浮华排场和奢侈享受。所以实际上的大权,一多半还是在太平公主的手中。
所以,这时到太平公主府上逢迎巴结的可是不少,唐中宗虽然比较昏庸,但还是比较注重亲情的,不时到自己的妹妹家去串个门。当时的太平公主山庄之中,羽节高临,霓旌摇曳,歌管声吹,美酒华宴,好不热闹。同时也在《全唐诗》中留下了《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太平公主山亭侍宴应制》等几十篇同题诗作。这些诗的作者可都是当年一等一的名流学士,他们是:有“一时沈宋”之称的沈佺期、宋之问,燕许大手笔之一的苏颋,“文章四友”之一的李峤等。但作为应制诗,依然无一例外地带有辞藻华丽,内容空洞的通病。我们尝一脔知一鼎之味,看一下李邕这首诗。李邕是谁?也是一时的名士,他死后,李白为之感叹:“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 ,所以这里选看一下李邕这首诗。
做应制诗,也是一门学问,对于应制诗来说,不怕铺陈空乏,言之无物。什么天河仙宫、华日祥云一通胡诌,看来不是很着边,但也不会出大错。此乃第一要诀。第二,多用典故,显得华丽高雅。当然,还有一点,就是多说吉利话,讨个口采,用典故可以,一定不要用上不祥的典故。像《红楼梦》中元春娘娘让大观园众女儿们做诗时,林黛玉那首就有点问题,她的“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这一联,虽然小巧精致,但“金谷”这个典故说的是石崇的金谷园,石崇后来可是被杀了,所以说这个典故用得很不好。而反观人家薛宝钗的诗,就老辣得很,中规中矩,一点毛病也没有。怪不得后来娘娘似乎比较喜欢宝钗。
好了,有点扯远了,回过头来看李邕这首诗,也不出这个模子。由诗中可见,这个太平公主的南庄是依山傍水而建,高楼飞桥,蔚为壮观。当时群臣泛舟水上,尽兴游玩,于是李邕就搬来一堆典故:第一句中的“支机石”是说相传汉朝张骞寻河源时得到一块石头,拿给东方朔看。东方朔说:“此是天上织女的支机石。”此处用来比喻到了人间仙境。最后这句“今日还同犯牛斗,乘槎共逐海潮归”,也是并不多的意思,用的是张华《博物志》上所说的,相传天上的银河和海相通,因此有人乘木筏(槎)到了天上,见到了牛郎和织女。中间“复见金舆出紫微”只不过是说皇帝出宫啦,“织女桥边乌鹊起,仙人楼上凤凰飞”也只是烘托一下当时的胜景罢了。除了写景外,也没有什么实质内容,然而,这正合应制诗的特点,你如果乱发点议论感想,说不定那一点就不对皇帝公主的口味,惹着了皇帝或公主,那可就要吃不了兜着走了。不过该诗虽然空泛,我们还是可以从此诗中看出来太平公主当年的豪奢。所谓“碧树青岑云外耸,朱楼画阁水中开”(李峤同题诗中句),酒肴的名贵,不在于大鱼大肉,宅第的豪阔,也未必全是甲第朱门,太平公主的山庄,当时在灞水之畔,辉煌壮丽之极,皇室台榭都无法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