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任波回忆录之(二)在龙庆的最初的记忆:在石头山的经历

(2022-10-16 10:35:43)
      最初的记忆
      我的记忆里在农场参加劳动记最早是参加单位和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收获大豆,那是收获种植在开荒地上的大豆,因为是刚开垦的土地的开荒地常有回垡、立垡的现象,用重耙耙上几遍就用播种机的开沟器直接在犁开的垡片上开沟播种。那时好奇的我曾问大人:为啥要这样种?有些种子躺在地上晒蛋呐。大人解释说这样可以实现当年开荒当年播种当年收获。大人见我不解又说:早播种还可以加快土壤的熟化。果然,播过种的荒地果真张出大豆,秋天收获时大豆却长得跟香一样。队里怕我们伤到手不给我们发镰刀,我们就在地里找树根子用带勾的勾住大豆根部,用粗些的直根压着把熟后的豆子别断,然后把别断的豆子集堆脱谷。种植给土壤带来的熟化很明显,先垦的豆子长得好些因为可以多耙几遍,反复耙过的地方长得更好。不过这样种豆子只有这一次。
      初中毕业正式参加工作后,我就在农工班参加田间劳动,记得头天上班,连里负责人力安排的农业副连长-一个个不很高的精明的专业官兵打趣我:“我们的大学生来了!”我是地道的初中毕业生,在当时是有文化的人了。他问我:“会吗?”我干了几下,他说:“行,挺像样。”后来麦子上场,我就从打撮子开始经过撑袋子到发肩子扛麻袋,所扛得麻袋也从开始的少半袋到半袋再到大半袋,后来整袋子、扛大绿杠,肩上麻袋的重量达到200多斤,四个人发肩把麻袋镦得实实的,扛的人钻进去或发肩的人把袋子贴在扛得人的肩上。把水分合格的倒进用茓子茓起来的囤子叫入囤。入囤是人力集中的活计,常在晚饭后在场院上支上大电灯泡一般干到近半夜,人们都汗流浃背而热情不减,连田间作业换班的人也加入其中。那时常在晚上将要下班时在场院加一顿加班饭,这时厨房都会做些硬菜。晚上场院没有入囤等活时,田间作业人员便到大食堂吃加班饭;春天播种回来得晚,那时便在大食堂组织学习或开会,吃加班饭的人们满脸的尘土,只有张开口露出一口白牙,在人们的好奇的目光中进入食堂的灶间。
      我刚在农场参加工作那年冬天到双庆队里边的石头山去拉基建用的石头,参加拉石头有一个老头、一个壮年和刚参加工作的我。我们坐着空车走过坑洼不平的山路来到石头山下的石头场,在跳板上铺雪把大些的石头推到拖车上,装满车后,就把草帘子铺到石头上躺在上面,仰望着满天星斗,上身穿着空心棉袄用腰间麻经子捆严仗着年轻在拖车的颠簸中回到生产队卸石头的场地,卸了石头回家。第二年,我上了机务,队里就让我们上山打石头了。在石头山的西侧有一个小山凹,那里有个泉眼,常年泉涌不断,也不结冰,人们在泉上盖了栋房子供打石人居住,泉水中有蛤蟆,但不知为啥没人抓。这个石场很高很陡,打下的石头可以直接滚到山崖底下,不用清场。我们早上迎着阳光上山,打好炮眼后把石头打下来。那时山上有很多野兔,我们晚上回去时下好兔子套,第二天早上一边去上工一路溜兔子套,常有很好的收获。
       龙庆的第一口井
       建场初期最难的是吃水,为解决吃水从勃利请来会打井的工匠开凿了龙庆的第一口井,井为六边形,井壁为木质的。打下去一直都没有水,后来听打井人说直到30多米时碰到铁砂层,师傅一鎬下去凿在了下面的泉眼,水就如注而涌,井道工见来不及便抛下工具晃动着安全绳喊:快往上摇!水紧追着打井人直到离地面数米深处才不再上涨停在那里。后来淘过几次井,井水就是不见少。这口井的水甘甜可口非常好喝。这口井就在现在进生产队的路口处往西约30多米的地方,生产队在这里安了个烧开水的炉子为单身职工提供开水,人们都叫此地为水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任波回忆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