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袅袅岁月长 阅读答案 2014 一模
(2017-05-11 21:47:29)分类: 阅读知识点及阅读段 |
第18题炊烟袅袅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回答两个主要方面)(4分)
参考答案:
勤劳朴实:/如在艰苦的日子里,她不辞辛苦地为一家人的饭食而操劳。
爱亲人:/如母亲“日日为柴米油盐而忧”,给晚归的父亲留饭,把饭“装得满满、压得实实的”。
性喜清静:/如我们住在是非多的居民楼里,母亲“独来独往”。
懂得感恩:/如母亲对于煤气带来的便利,涌满了感谢的情怀。
(答出上述两个方面即可,其他特点酌情给分)
学生答题中出现的问题:
1、没有审清题干。
2、概括人物性格品质的词语不准确。
3、结合文章内容时只写第X段或大量用省略号代替相关内容。
4、表面上写了两个完整的句子,但其实只是从一个方面回答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回答)
如概括母亲的性格品质时,有的考生第一点写“勤劳”,第二点写“吃苦耐劳”。
5、人物性格品质的概括和结合的文章内容不对应。
如:勤劳朴实,从母亲“日日为柴米油盐而忧”可以看出来。
6、表述语言不简洁。
四、阅卷反思
1、教会学生读懂文章。
2、教会学生审清题干。
3、教会学生明确答题的角度和思路。
4、教会学生准确、简洁、规范地表达。
第19题(大连湾中学王芬)
1.有的同学不是从描写角度去赏析,而是从手法或修辞角度,例如“对比”,还有个别同学将文体混淆了,答作比较、对比论证。
2.描写角度赏析不全或者错误。
3.“外貌”的“貌”字书写错误,还有将“神态”写作“神情”等。
4.抓词不准确,没有从外貌和神态角度抓词,而是抓“坐”“缀着”……
5.没有准确赏析出写出了母亲当时什么样子,只表述为“写出了母亲的样子”,或者用词不够准确,例如用“勤劳”等。
6.部分同学没有分析出“体现母亲对儿女的爱”。
第20题文章第⑥段有什么作用?
出现的问题:
1、错别字现象严重。——“承上启下”写错的大有人在。
(1)如把“承”写成了“程”“呈”“乘”等,或把“承”中间部分写错,写成两横的、四横的,或写成其他。这个字写错的最多。
(2)如把“启”写成了“起”。
反思:“承”字错的五花八门,让人触目惊心。它提醒我们重视并强化训练正确地书写汉字。
2、内容概括不准确。
(1)如把答案中“承接上文的移居新加坡最初几年生活的艰辛”,概括成了“母亲或父亲的辛苦”,或“一家六口挤在一个房间里”,或“煮饭炒菜,改用炭炉”,或“最初到新加坡一家人的生活”,或“我们的生活像搁浅的船只”;
(2)又如把答案中“引起后来生活境况的好转”, 概括成了“我们搬家后的生活”,或“我们搬家了,迁入金殿路的一所公寓里,有了煤气炉”,或“一家人生活的便利、简洁”,或“母亲把煤气炉拭个干干净净”,或“母亲对烹饪已乐趣大增”等;,
都没有很好地结合第⑥段的内容来准确概括上下文的内容。
反思:重视概括内容的准确性,即抓住要点,叙述简洁。
3、对“承上启下”的特点及具体作用表述不准确。
如答案中“承接上文移居新加坡最初几年的艰辛,引出下文后来生活境况的好转”,很多学生写成了“连接了上下文”,或“承接上文……,为下文……作铺垫”,或“承接上文……,开启了/启发了……”,或“与上下文……相照应或形成对比”,或直接写“上文写了……,下文写了……”,或“由前面……过渡到后面……”,或“本段属于插叙”等。
4、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明确段落的作用,而赏析成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好一点的学生把“承上启下”和“比喻”都答了,还可能得分;差一些的只答修辞,不得分。
反思:由3、4两点区分修辞、写法、段落作用、表达方式等知识点,训练学生答题时语言表述的准确性,不能混淆概念,做有针对性的训练。
5、有一小部分学生只答“过渡段”(并把“渡”写成了“滤”“度”),或只答“承接上文,引起下文”,内容一点都不答。
反思:训练学生答题时思路要清晰,答题点要表述完整,不能似是而非或模棱两可。
6、还有,笔误的也不少,把“承上启下”写成“承上启上”,或把“承接上文”写成“承接下文”等。
反思:训练学生答题时要仔细、认真,检查或回读答案时,关键点要把握住,要较真。
7、有个别学生答串题,有一部分学生书写潦草甚至混乱不清。
反思:训练学生根据题号答题,书写务必工整,就算答案中有错需划掉,但补写的答案必须清晰。
第21题如何理解画线句子的含义。
21题共四个采分点,即句子的内容两分,表达作者情感两分。出现问题在于:
一是学生仅仅说了句子的内容,没有关于作者情感的采分点。两分基本如此。
二是一部分学生进行修辞赏析。只是在内容部分我们酌情给了一两分。
三是一部分学生指出句中“青涩的果子”和“蜜枣”所指代的内容,但是没有串讲句意。
四是一部分学生回答此句在文章中的作用。跑题。
五是少数同学在情感方面判断不准,比如说:表达作者对过去艰难生活的留恋之情或者怀念之情。
六是语言表述混乱。比如“我一寸一寸的长大,父母慢慢变老了”“我们且行且珍惜”等等。
总的来说,学生在字面意思上打转转,没有深入到文章当中。
第22题扩写
妻子倚坐桌边,孩子围在四周,一灯如豆,满是温馨。
1. 情节不符合实际:迁居新加坡,情节中却有织毛衣、纳鞋底、穿棉衣、大雪纷飞;夜已深,起火烧炭已不可能,家里却炭火正旺;八岁搬到新家坡,父母亲却银丝满头,皱纹满脸;一灯如豆的艰辛中,我们却在看电视;文中一家六口变为一家三口;“我们”变为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膳食简单、父亲的食物只盛在一个大碗里,却说“还有呢”、“给父亲夹菜”“加菜”;满桌美味佳肴;父亲吃饭时,家人给他按摩、捶背、洗脚等。
2. 情节偏离中心:例如父亲正在吃饭,母亲不管不顾,与孩子一起读书、讲故事等;父亲回来,孩子们没有关心,而是打闹玩耍。
3. 详略不当:扩写父亲吃饭时,妻子和孩子围坐时的情景,但却拿出一半左右的笔墨写饭前等候父亲回来或详写饭后的情景;扩写变续写:直接省略吃饭时,完全变成吃饭后的情节。
4. 用词不当:过度追求用词新奇,过分藻饰,导致贻笑大方或表意不明。例如:翩然入睡,蹒跚学步的父亲等
5. 人称不当:“我”即父亲,或父母亲成了爷爷、奶奶。
6. 叙述角度失误:文中为第一人称,扩写为第三人称,成了局外人,出现“一位父亲”“一个男子”等称谓。
7. 单纯叙述缺少描写
8. 描写不细腻,缺少修饰语,句式单一,情感不足。
9. 人物不完整:例如只写母亲;或只写父亲和母亲;或只写母亲和孩子的表现、活动,而与父亲无关。
10. 抄原文,或改原文
11. 标点不当:全文无标点;标点不占格;标点不标准;标点在段首;篇首空两格。
12. 字数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