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佳节
(2009-03-30 07:47:09)
标签:
休闲 |
分类: 随笔 |
下面是征得同意后转载的一篇小朋友的命题作文,我自己觉得是一篇很漂亮的作文,挺老练的文笔,挺缜密的构思,又不失年少的小企盼,让我对15岁的少年很刮目,从中也体味到90后的少年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感觉,和我们这一代真的很不一样
记得我们小时候,对春节的期待是巨大的,春节代表着新衣服,春节代表着花生、瓜子、带鱼、肉、饺子,春节代表着点灯笼、放鞭炮,春节也代表着要从很早就开始排队、占地儿去抢购,很具象,很简单
现在的少年,一样对春节有期待,但是期待的东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看看他们的期待吧
==================================================================================
2009年。佳节又至。
已经走过十五个冬夏的我,已走过了十四个春节。如今又逢佳节,窗外的爆竹声不断,让我恍惚间有种回到过去的感觉。
零到五岁,那已是十几年前的事儿了,往事已被时间冲淡,哪里还记得当年的我干了多少让人啼笑皆非的逸事啊。
六岁,我成了一名光荣的小学生。开始了回家有作业要写,古诗要背的‘充实’生活。往后几年,开始盼着过年。过年的意思就是:可以不写作业;可以不上课;可以穿得里外三新;可以吃好吃的;可以被抱起来往门上贴‘福’字儿......尚是低年级小学生的我,对春节的记忆,全部有关吃喝玩乐。
九岁,我四年级。已经开始有课外班。即使寒假期间有课,到了春节还是要全部停课的。到了春节,还是可以不写作业的。只是老师已经开始留了日记,还要我们一定记下春节时的感受。当时的我非常讨厌写日记要给老师交上去看,比方说玩得正高兴,突然想起来老师说要把这快乐记下来,就顿时心情低落下来。所以春节的时候大多数时间我都玩的很高兴,但日记里却体现不出几分。
十一岁时的我,六年级,正在为了小升初努力地念书。春节放松些,但有时也会想起“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写春节的诗。这是是老师画下来的必背篇目吧。“爆竹”,当年似乎还是禁放;“春风送暖”,似乎虽是有冬日里温暖的阳光,也还是刮着冷风的吧。后两句?没什么印象了。虽然离现在只有三四年,现在回过头来想,却总也忆不起当年春节时大家一起欢笑的模样。
十二三岁,初一初二。记得作业似是更多了啊。不过这丝毫不影响我的心情,我还是非常的期待春节的到来。有了全家人一起聊天看春晚的记忆。收到红包和礼物之后的激动感觉我也都还记得。实际年龄比我大的侄子一脸讨好地叫:“小姑啊春节快乐”同时勾手指讨红包的情景我也还记得。初二的时候好像开始可以放炮了,于是又多了一个节目。“放鞭炮把去年的烦恼炸光!”这样想着的我,听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心情立刻大好。
十四岁,我上初三,又面临中考。那春节过得倒是挺高兴,但初四初五立刻意识到“作业写不完了”开始赶作业,又因为体育还要考试要练跑步......还记得正月十五,我匆匆吃了几个元宵又立刻回去赶作业到很晚......那个元宵节基本是我十几年来最悲惨最黑暗的一个时期了......但春节的那几天,终究还是快乐的。
现在想来,我对往年生活的记忆,有很大一部分都沉淀在春节那短短的几天里。仿佛春节,就是一年里酸甜苦辣的总结,记载着一整年的快乐与悲伤,又在庆祝春节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将痛苦和悲伤一并滤掉,留下的,永远是满满的幸福与快乐。
也许从一开始,我所期盼的也许并不是春节本身,而是一年下来积攒的纯粹的快乐与幸福吧。
【又及】期待今年的、明年的、之后每年的春节,都会有满满的快乐与幸福。~~o(≧v≦)o~~↖(^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