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应该只欠自己的

(2009-04-13 09:49:02)
标签:

胆小鬼

恐怖小说创作谈

文化

我们应该只欠自己的

文/微微

前段时间游医给了我一份全新的约稿函,从约稿函上看,最近《胆小鬼》鼓起了勇气,开始一个伟大的调整,虽然这个调整有一定风险,目前也产生了一些难题,但是我还是相信这是一个英明的决策,至少,是一个明智的方向,是真正想好做强的人在思考。否则,也许是危言耸听,这个我有很深感情的杂志,将最终沦为二三流刊物,停滞不前。

为什么这样说?其实早在去年我就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刚写的时候感觉有很多话想说,但是写到后面又碍于情面说得含含糊糊,搞到最后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所以评论一出,听到的都是批评的声音。我深刻反省,觉得有理,评论文章如果不真诚不尖锐的话不如不写,所以这一篇我就实话实说。

经常和其他作者交流,听到的最多的抱怨就是:我想怎么怎么写,可是因为政策法规,我不得不妥协云云。乍一听,确实是不得已的苦衷,似乎成了一个很合理的解释---你对我的文章不满意,觉得我的文章没意思,或者不恐怖不惊悚不心理不人性,那没办法,政策摆在那里,不能越线,否则作者和杂志一起死。

有道理,因为没有女鬼舌头掉在胸口上所以我的文章不“惊悚”。

有道理,因为没有把人切成一块一块肠子挖出来眼睛掉在地上所以理所当然我的文章没办法“悬疑”。

文人的智慧真是无限的。

很多写手在构思文章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我要写一篇恐怖---哦,不是,应该是“心理惊悚”小说,我要“吓人”哪,所以必须要有个可怕的桥段,没可怕的桥段就不吓人了对不对?读者就不认可我了对不对?我就当不了恐怖小说家了对不对?我就只配写点言情了是不是?写言情很丢人的是不是?

于是第一件事,就是匆忙构思一个或多个自己觉得恐怖的桥段,先把吓人那部分准备好了。但是光有个桥段肯定不叫故事,然后再开始编故事,想办法把桥段都揉进这个快餐故事里。

问题就出来了,政策法规啊,金光闪闪摆那儿了,怎么办?我不能说这都是鬼干的,违规啦。周德东老师总结得好,于是五大法宝就出来了---“一是迷幻药物作祟,二是孪生兄弟姐妹,三是精神病人的幻想,四是神秘诡谲的催眠法术,五是不知所云的离奇科技,等等等等”。

你这么干,好比政府觉得裸体有伤风化,于是你穿个渔网出来,因为你觉得不裸不美,都是政府让你不美的。

那些所谓那些人性冲突思想表达,是不是后来自己帮自己总结的呢?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那几个所谓恐怖的桥段服务的,不是写小说,纯“心理惊悚”。

说严重点,这个就是宣扬暴力血腥,无意义的精神毒草,如果有一天被封杀了,是国家做了好事。

大家都反省一下吧,有时候我们是不是把政策法规其实当成了福利。

事实上我们就是这么干了,这么干简单,可以量产,每个月少动脑筋多出字,最好一个人每月一百万字,写手们捧着稿费喜笑颜开,《胆小鬼》稿源不断,大家皆大欢喜。

还特别害怕别人知道自己就是把一个桥段或者画面背上个生搬硬套、名叫小说的壳,干这么个轻松愉悦的活,拿政策出来当替死鬼,文章里洋洋洒洒千言万语,大概总结起来就是两句话---“你们一定要害怕哦!你们看我的文章,那可是有科学依据的恐怖哦,是政府给了执照的!”

如同一个可悲的喜剧演员,告诉大家:“大家要笑哦!请大家认真看我的动作,真的很好笑的,而且---不低俗哦!”

什么时候起,我们变得这么懒散而可怜?

我们写的是小说,还是在描述一个所谓可怕的场景?

演员可以说这都是导演安排的,写手呢?写得东西太空谁也怪不了,最后只好怪国家。

如果大家写这类小说都缚手缚脚吃力费劲,何必再继续呢?以我们的文笔写点什么不行啊---别告诉我你是为了实现人生的远大抱负。事实上,这么多人留下来了,以我的理解反而是在许多人眼中惊悚小说太好写了。

我手里有本去年12月的《胆小鬼》,这一期我平时喜欢的作者都在,我看了后感触就特别深,结合我的观点抓点儿典型说说看法——

《善始善终》,《画皮》开卷就是两篇佳作,UU和德东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作者,我平时自己读心理惊悚很少,能接触的作者里,他们是我认为最有诚意的两位。两人的作品里,往往没有太多血腥恐怖的场面,却能给人一种深切的寒意,那是对人性的反思和恐惧,这是我最推崇的东西,没有谁要求虚构的故事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有开头,有过程,有结尾,就叫故事了,好与不好在于情节和文笔,不是解释得清楚不清楚,合不合逻辑。《西游记》解释了吗?一个不到两米的灵长类生物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的,作者肯定没从物理学角度考虑过。《画皮》里面坟移狗蜕的也没告诉我们为什么啊,可是故事好看。这就是重点,故事的核心稳固且流畅,而不是政策不让扯鬼呀神呀的,又想吓大家一下,吓过以后再想辙脱险,陷入一个怪圈。故事的本质可读,再用氛围去渲染,不能本末倒置。

况且,我认为人最恐惧的,不是猛鬼出没,而是诡异未知的环境和人心。

文学创作的本质还是天马行空的,这个技巧大家都懂,可惜能用好的人太少,有的人用好了,在现有的政策下游刃有余,创造了一篇篇文学精品。

以人性的阴暗的解读为起点,带着诚意刻画,自然而然,恐怖的气息跃然纸上。

尤其是《画皮》的意境,我想通篇是最高的,非常喜欢,很有感觉的一篇。行云流水般的文章,读起来痛快淋漓,毫不拖泥带水,恐怖中又有一种独特的“周式浪漫”。

《九尾狐》开始一点都不想看,我一般会先看偏小说体的文章,有一天突然翻翻,一下就被吸引了过去,看得很爽,UU写了一篇很有趣的文章,不可怕,但是让人笑后深思,是一篇优秀的小说,不过不算心理惊悚,倒有点像拍案惊奇一般。

《宛若天堂》则感觉相反,很小说体,看起来很华丽,也许有人喜欢,但是我不喜欢,个人觉得文章中的对白和感情不应太浮于表面,应当细腻一些,否则容易显得刻意和矫情。作者可能很想描绘美樱与家人的深情,和自己心魔搏斗的心路历程,灌输了很多词汇,营造了很华丽的氛围,可是,显得突兀。好比说的人哭得昏天黑地,听的人往往面无表情。

另外,肥丁也是我一个很喜欢的作者,可惜《三重外壳》却是大失水准之作,反正都是人濒死的所见所想,所以《三重外壳》由他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是不是过于投机取巧?读完过后,有种被愚弄的感觉,反正是幻觉,那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了吗?什么桥段都能加,最后一句,濒死幻觉全部搞定。整个文章可以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有个人不断体验幻觉,结果他是在濒死状态。”,这样无力的文章,那么多字,还不如后面的黑段子和三惊饱满,三重外壳成了一个噱头。

同样《生锈》也是这样,我常常说,我是大袖的粉丝,我很爱她的文章,《生锈》初读的时候也是感觉精神一振,喜爱不亚于《画皮》,可是最后一段实在让我失望,所谓纳米机器人的解释不但不伦不类,也显得画蛇添足——我多么希望,我多么希望袖子不要给出解释,我多么希望她能以三人情感纠葛为主,我都是看到最后一段才完全发觉原来这“深藏”的三角关系,是我迟钝吗?

以上几位作者,都是我平时比较喜欢的,在12期里,单对文章而言,有欣赏与不喜,两个极端。

我想说,如果我们只是想写点文章吓人,然后好以恐怖小说家自居的话,那么先别担心杂志会不会受影响,先担心好自己,或者说别写东西害人了。

至少不要以恐怖小说为出发点,别人问我的时候,我都从来不说自己在写恐怖小说,我只认为自己在写悲剧。

写手喜欢讨论的是---如何使自己的小说“命中率”提高。其实“命中”是很简单的事情,我们的出发点不是过高,而是过低了。有的作者很“勤奋”,新作屡屡发表,但是在我心中照样不能算写得好。

经常还有人骄傲地说:我还欠某编辑多少多少稿子,一幅自我感觉良好的样子。

我从来不欠编辑的稿子,

我们应该只欠自己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