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是一扇什么样的门——点评《胆小鬼》4月号

(2008-06-25 09:53:14)
标签:

胆小鬼

点评

非礼勿摸

杂谈

                     那是一扇什么样的门

                                                  文/非礼勿摸

 

我第一次意识到,有必要申明:此文所涉观点,仅代表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的好恶。因为,我其实并不是《胆小鬼》杂志的目标读者。那么,我对这本杂志的所有观点,便都有可能是一种误读。比方说,我喜欢的文章,可能《胆小鬼》的大多数读者都不喜欢,而他们喜欢的,我偏偏看不进去。

这种可能性非常大。

 

安然问我,有没有看懂封面故事,我说懂了。她说就是啊,为什么很多人都说看不懂呢。

事情的真相是,微笑的孩子虽然习惯了微笑,但这个孩子的语言一向具有跳跃性,而且他始终关注表象背后的一些东西。他对此类事物的关注,以及他所持有的跳跃性叙述方式,都容易把读者弄晕。这倒还不至于无法读懂。只是,这个封面与这个故事相比,似乎更抽象了点。

 

七根胡的《拨浪鼓》,和我之前读过的她的其它作品都不一样。七根胡之前的作品,文字的美感和细腻,留给我的印象要深于故事。然而《拨浪鼓》不仅仅是这样。《拨浪鼓》是一个很好的悬疑故事,整个故事的推进节奏都很快,起伏跌宕,一波三折,总是在你认为柳暗花明的时候再次陷入山穷水尽。不过,读到那个超级聪明的人来到小城,在酒楼上的对话,我忽然就想到了陆小凤,往后看,这种感觉更加强烈。陆小凤系列电影,我正好看了好几部,《拨浪鼓》的故事结构,与其极其相近;而在叙述风格方面,你也很容易找到古龙的影子。对于通俗小说,故事永远比语言重要。据我所知,《菩提美人》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七根胡已经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影视编剧方面。我相信,在此期间她一定阅读和观看了大量悬疑方面的书籍和影视作品,并且掌握了部分技术要领。《拨浪鼓》便是一个证明。我想到一个同样做过编剧的同事的话:如果想锻炼自己编故事的能力,就尝试去做一段时间编剧吧。

 

李异的《恐怖小说》,我不喜欢。不是故事编得不好,而是我不喜欢这种把作者自己写进故事里的作品。诚然,作为一个有志于创作的人,应该进行多种尝试,并不是说不许把自己写进小说里,而是这种写法对作者的功力要求非常高。即,既能达到你作为一个作者的创作实验目的,还不会引起读者反感。这种写法,有人试过,不讨好,现在李异也在试。不过,这个故事编得还不错,虽然前面一截节奏缓慢,且让人一眼能看出作者设局的动机,但后半部分的节奏感和悬疑感都有所加强,增强了此文的可读性。

 

《门》是一篇令我更加不喜欢的作品。开头第一句话“那是一扇黑色的门”,如果去掉,效果会更好。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故事的开头仍然可以算作不错的。但是接下来,故事的节奏严重拖沓,作者用大量的篇幅交代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就像在写随笔。最令人无法忍受的,是我在一天内遇到了两个把自己写进故事里的作者。他也把自己写成了一个恐怖小说家,不同的是,他同时还是一个医生。李异在小说里所扮演的是一个胆小谨慎的恐怖小说家,至少他试图探讨一些深层次的话题。而《门》的作者,则干脆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有着坚强神经的恐怖小说家。当然,最后他否认了自己的这层身份。如果说,这个小说的开头营造了一种气氛,那么最后一节的文字,完全让前面的所有努力都付诸东流。这就是败笔。

 

《猫妻》,是本期的亮点。小说有两条线,一条是当下事件的发展,一条是对从前的回忆。两条线相互支撑,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一个人的童年经历究竟对他的人生有多大影响?父母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和方式去了解孩子并与他们交流?是细节还是重大事件对人的影响更大?小说还涉及到了我们所熟知的“虐猫事件”,这样在现实和虚构中的时空转换,会使读者有亦真亦幻的感觉,同时对小说的背后,也便容易有更深入的思考。

 

现在《胆小鬼》之于我,是一扇门。打开之前,我不知道门后面是什么,是惊喜还是失望。我想,每一期,《胆小鬼》的编辑们一定也在战战兢兢地盯着一扇读者之门。从读者那里传过来的声音,是赞美多一些还是责备多一些?其实,对于读者来说,又何尝不是每个月都盯着一扇门:这期《胆小鬼》是新面孔还是老面孔多一些,是自己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多一些……身份不同,立场不同,感受便不同,但对那扇门的感受,是大同小异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