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艺术赏析《胆小鬼》恐怖文学评论微笑的孩子 |
——关于心理探索文学的未来及标准
文/微笑的孩子
文字本是一个奇妙的东西,我们往往用它来找到共同的心意。一篇文章,是作者用来阐述自我世界观,和读者沟通的桥梁。我想,这才是小说的要素,通过虚拟的故事,激发心灵的共鸣。当然,任何方面的共鸣都是应该被承认的。
对于心理探索性文章(我坚持用这个近乎狡猾的称呼)来说,我不是一个职业的写手,接触此类文章的时间也不长,但既然已经投入了这片领域,我想,我对它是热爱的。所以我很想借此机会,站在一个普通的读者的角度,和各位进行一次讨论。
国内此类型的文章的成长是有目共睹的,但也是缓慢和艰难的。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是心理探索文章并不是没有读者群,并不是曲高合寡,而是有相当大的市场,却没有按照理想的轨迹发展着。我们不能天天抱怨政策的约束,更应该看清楚的,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是否迷失的正确的方向,让此类文章无序甚至混乱的发展,造成了一种“百家争鸣”却不繁荣的特殊景象。照这样的发展趋势,我想,要维持这片天下对诸位来说是很简单的事情,但要想把此类文章推上主流,路却漫长而遥远。
最近看了许多作者的文章,发现有几个很明显的规律。
首先是动不动就死人。生与死神秘鸿沟,本就是心理探索的灵魂。但是有的文章,仿佛都只是把一篇侦探小说穿上了一件恐怖的外衣,或者只有通过生死,才能反映出恐怖。死,确是让我们恐怖的东西,可那只是其中的一种。我们写恐怖,不是为了恐怖而恐怖,写惊悚骇人的桥段,其实是为了写人间的苦。人生有八大苦,个人以为,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更能体现世间众生的挣扎,更能从心底让人回味,才能塑造经典。其实我们这样的笔者,都应该是个悲剧作家,演绎现实生活中,人心的纠缠执着带来的痛苦。人们读时心动,掩卷既忘的文章同样可以拿到稿费,但是会渐渐消磨作为一个小说作者的创造力。
再一个就是动不动就拿梦解决,有的作者养成了一种习惯,难以自圆其说了就搬个梦出来,想到一个恐怖的桥段加不进去也搬梦出来,当然,也可能不是梦,那就催眠,那就幻觉。你可能会说,没办法啊,我们的文章不能宣传封建迷信,不能出现鬼怪,只好这样处理了。听起来可能会很无奈,我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但是这不是最重要的理由。如果你这样想了,也许,你已经开始为了恐怖而恐怖了,是在为新闻出版局写作了,接下来写出来的东西里即使没有鬼,我还是会认为那是一篇鬼故事。与其生硬地加一个恐怖段子在里面,还不如干脆直接写成一篇侦探小说、都市言情、玄幻武侠。
渲染恐怖的技巧不一定就是要利用梦,幻觉,催眠,看见了谁谁谁脑袋长在腰上,眼睛长在腿上,脖子可以转720度,而可能是在生活中我们非常熟悉的小小细节里,是在一个人你永远无法去理解的灵魂里。生活里本身就有许多让我们战栗的东西,为什么不去挖掘?我不是说这样写没有用或者用了此手法的都不行,梦境、幻觉等等等等,是创作中涉及的一个技巧,而不是一个工具,一面盾牌。
如何把握尺度,我想是我们都应该去用心思索的事情。
其实我们综合地去分析当前一流的恐怖文学,其营造恐怖的重点,并不在于勾勒出的那些怪诞荒谬的画面,这就好像作者拿着一把刀逼着读者去害怕一样,真正往往让我们不寒而栗的,是对一件事情的未知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明确了鬼的具体样子,那其实也没什么好怕的了,正因为没有一个人能确定鬼到底存在不存在,长成什么样子,所以才会觉得可怕,而我们的好奇心又会驱动着我们想要探索下去,所以无数的读者会对那些所谓的“灵异事件”趋之若骛(虽然他们觉得非常可怕)。
最后就是逻辑问题,悬疑小说真的要写完美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有时候我们只是去关心有没有技术上的硬伤,却总是忽略了逻辑上的硬伤。这个的意思是说我们以后都要小心,文中的人物其实都是按照自己的逻辑在走,在判断,得出结论。有的文章作者自己觉得很合逻辑,但是文章一拿出来每个读者都在置疑,为什么里面的人物会那么武断地得出了一个那么“正确”的结论?推理就变成了可笑的“巧合”,感觉是主人公蒙对了。然后作者站出来,解释,你应该如此这般去思考云云。这是对读者的不尊重和对自己文章的不尊重。一篇文章,读的人几乎都觉得有想不明白的地方,就自己一个人觉得合情合理,难道算是成功的作品吗?说白了技术上的硬伤很多大的文章都有,我们毕竟都不是科学家,即使是科学家也不可能门门精通,出现错误真的难免,技术理论出现硬伤真的是可以理解的,许多一线的文章照样有谬误的地方,连福尔摩斯都有,你不是在写论文你只是在写小说而已,倒不如仔细想想有没有思想上的硬伤才是最重要的。
我作为一个涉猎不多的读者,可能评价是片面的,但提出的这些问题,也希望各位多指正,多探讨,以上言论纯系个人思想,仅供参考。
另外,对9月号的胆小鬼,我也提提个人的看法。
开篇是周老师的《奇门遁甲》,在以前,我没有接触过周老师的文章,但是很早就听过好评。第一篇看的是门,而且是胆小鬼上发表的最后一部分。看了以后,非常佩服,感觉文笔非常地稳,有质感,这是一个大师级作者在长篇上体现的功力。仅看了最后一部分,就让我对整篇文章产生的兴趣。“奇门遁甲”我也看,但是更希望的是一次看一本,感觉相对要平淡一些,也许这就是周老师独到的风格,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非常写实,感情细腻,作为一篇文章,已经饱满,我想这就够了。
《循环阴谋》有一点乱,前面王小山在山洞中的渲染部分显得刻意,其实这篇文章的内容已经丰富,有的地方不弄得花哨或许会更好。我和别的作者讨论过,有的作者认为是文章结构混乱影响了文章质量,我觉得这不是最重要的地方,最重要的地方是这篇文章脱离了心理探索文章的范畴,却硬要戴上一顶心理探索的帽子。这篇文章可以修改成一篇优秀的悬念小说,侦探小说,推理小说,但难以修改成一篇恐怖小说,对心理的刻画显得苍白。
庄大哥的《凶纸》让我联想到了福尔摩斯的故事,好象是叫《跳舞的小人》,这篇文章比起大哥以前的文章显得中规中矩,也是一篇饱满的小说,只是后面关于体温计的推理个人觉得可以有些单薄。
《纸人咒》是个非常可发挥的文章,但是细节处理有的地方显得混乱,人物的际遇显得莫名其妙,尤其是梦中梦那一段完全属于多余,作者制造了许多噱头,但是没能深入挖掘,让人遗憾。
《斗门》,佳作一篇,但是最后也许是作者无法自圆其说,后记非常突兀,对整个文章是摧毁性的,也许,把后记换成解谜会好得多。
《家宴》不多说了,是整期我个人觉得最好的作品,也是整期让我回味最多的作品,不是小妖写了多诡异的桥段,或者用了多新的手法,而是她写了人心,让酸楚不自觉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我想,这才是一篇称得上是心理探索的文章,感谢小妖的努力。
《诡发》有的网友觉得不好,但是我个人认为文章里有许多亮点,只是人物稍显多了一点,刻画可以更深一点,这样会更完美一些。
《梦魇》感觉是故事会里的文章风格(哈哈),让我一看就被吸引了进去,可惜最后的结尾没有爆发出来,每一个作者应该在创作的时候积蓄一种爆发力,在结尾的时候彻底绽放光芒,
《恐怖电影》不说了,也和《梦魇》一样。一鼓作气,再而馁,三而竭。
黑段子的文章,显现了作者的灵气,可惜这样短小的段子,开头吸引住读者是最关键的。这其他的前辈也常常提到,所以我就不多说了。
夜伴三惊的文章还是小妖的最好,当然,这是个人的意见,也是我个人的偏好,因为篇幅的关系,裁缝的文章里人物过多,给阅读造成了困难,庄大哥的也和《凶纸》一样,中规中矩,这也许是职业写手笔锋稳健的一种表现。
最后我想呼吁一下,我们不要在创作的时候把名利摆在第一位,写作不是任务,即使你是职业写手也千万不要这样想。这里有许多高手,但是有的高手已经停留在为了迎合大众消遣而创作的层次,然后很无辜地抱怨政策,抱怨市场,抱怨编辑,抱怨出版商,似乎是很无奈的样子,其实自己的东西已经死了,或者走向了死亡。当你创作出高素质的文章的时候,才能反过来激发政策、市场、编辑、出版商特别是读者的动力,有人觉得自己如果去写自己心中设想的“高素质”的文章的话,没有写消遣性文学容易得到市场认可,不能让广泛的大众注意。那么说明他所谓的“高素质”文章只是在自我陶醉,他已经把心理探索文章定义在了消遣文学的范畴。
真正的好文章必须得到大众的共鸣,因为文章是写人心的,没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凭什么说那是好文章?好比我自己,我觉得我自己为了种种理由,必须去创作一些我不想去创作的东西,如果我创作了一些我自己认为“高品质”的东西,肯定是没有编辑理会、读者理解的。那么其实我思维中这种“高品质”的文章,只是自己所认为的,自我满足性的作品,不是真正的佳作。世界上有没有一本教科书会是拿来教育自己的呢?
我想当大家把名利放在一边的时候,往往会得到更多。
当我们对自己的文章诚恳的时候,往往会得到更多。
不要把“心理探索”只是作为一个打政策擦边球的狡猾的说法,我们真正需要做到的就是心理探索。这一块做好了,才是真的出路。
以上均为个人意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