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并不是我们看到的样子
——评2007年4月号《胆小鬼》
文/非礼勿摸
我原本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在做过多年编辑之后,我发现我对文字的要求近乎吹毛求疵了。
所以,我必须承认自己是个相当苛刻的家伙。
关注《胆小鬼》很久了,看着她呱呱坠地,牙牙学语,一点点长大,成熟,心里有无限欣慰。但是我不想提这些,我相信给予《胆小鬼》赞美的人很多,不少我这一个。我更愿意做那个拎着斧头的园丁。
但是看到2007年4月号的《胆小鬼》,我破天荒,想由衷地说一些赞美的话。
周德东似乎已经完全恢复了他的短篇功力。我相信,《傀儡》只是他某个时刻的灵光一闪:双胞胎;网络聊天;凶杀。这几乎是这个小说全部的关键词。死亡本身就具有恐怖的意味,如果巧合呢?那恐怖会变得更加深不可测。一对对双胞胎失踪了,可能是死了,反正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你别以为这是普通意义上的凶杀,甚至是贩卖人口的团伙干的。其实这不过是一种报复,而报复的理由,似乎是站不住脚的。如果我们感到恐惧,那绝对不是因为死亡,也不是接二连三的巧合,而是人的心。至于是不是真的有文中说的那种妖术,倒无关紧要了。结尾的五行,让我琢磨了足有五分钟。最后我的结论得用周德东习惯用的一个词来表述:深邃。这是一种深邃的恐怖。
从《猫吊》里,我得出了一个完全与文章无关的结论:李异给自己的定位并不是写手。一个作家的视角,和一个写手的视角,是全然不同的。这是一个文学气息很浓厚的小说,不长,却令人回味。看到最后,我想起了余华的《活着》。从结构,到叙述手法和小说的一些元素,都像。看《活着》,看到第三遍的时候,我终于看到了恐怖。看《猫吊》,同样,我也看到了恐怖。当然,是不同的恐怖。
《死人的脸》是我看过的莲蓬的第一个作品。这个大名鼎鼎却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原来也能写细腻到这般的文字。应该有字斟句酌的意思,看来莲蓬写得少是有原因的,他力求每篇都是精品。至少从文字上看,这是一篇认真斟酌过的小说。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和庄秦不同,同样是扑朔迷离,庄秦更善于从结构上制造悬疑,而莲蓬似乎着眼于在小空间里腾挪闪躲。这是另一种内力。
小妖尤尤说,《六条》是她所喜欢的。看完了,我说,也是我所喜欢的。我一直以为小妖作品里的恐怖是比较简单的,基本上就一条主线,顶多再有一两个别的小线索穿插。这是之前的阅读给我的经验。在《六条》里,小妖运用了相对复杂的叙述技巧,在不同的时空里娴熟地转换。打麻将是普及到几乎全民的活动,姑且不论水平,多数人都能玩上几把。一边阅读,我一边想,如果哪天我打麻将,老是有人胡六条,那会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我多半会因此崩溃的。别说六条,就是三条也很恐怖啊:)然而小妖的原意并不是用六条来吓你,六条背后的故事,仔细追究了,那才是最令人感到恐怖的。
知名惊悚作者夷梦再三跟我说,你这期一定要好好夸夸《欣与欣寻》。她说把她震撼了。有些东西,是从小就跟着我们的,直至长大,变老。比如名字。其可信度仅次于指纹。可是,如果你的名字一开始就和别人的对换了呢?你是一个杀手,收钱杀人就是你的职业。可是有一天,你发现你一直念念不忘要感激的人,是你要杀的人;而你真正应该刺杀的对象,居然是你自己。你怎么办?在这个小说里,作者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世界并不是我们看到的样子。我决定用这句话来作为本期点评的标题。再没有比这更贴切的标题了――我们感到恐怖,正是因为世界不是我们看到的样子。真相的背后,另有真相。
快刀告诉我,《羊肉汤》是他所不满意的。我很认真地看完了,然后很认真地问他,那到底是羊肉汤还是人肉汤啊?他说,哪来的那么多人肉做汤!我想想也是,然后发现自己这问题真是挺弱智的。不过我也承认,虽然快刀对短篇的驾驭能力越来越强,但是《羊肉汤》确实不代表他的最高功力。
我比较穷,长这么大,也没有吃过几回红烧鸡头。不过我相信巫毒娃娃的经验,那就是当鸡头在锅里钝着的时候,“它们的眼睛真的睁得很大”。如果你和它们对视,那最先投降的肯定是你,这一点我敢打五块钱的赌。当然,作者绝不仅仅是想拿红烧鸡头吓你。他(或她)给你的身份是一个为了生存不得不按照别人的方式活着的女人,你凑巧遇到了一个长得很有鸡相的男人,你凑巧怀上了他的孩子,你又看到这孩子像颗鸡蛋一样从“蛋壳”里滚落,于是你精神就崩溃了。我只好告诉你,你看到的并不是真相。但是晚了,你已经被送到疯人院了。
总结:4月号《胆小鬼》的稿件,整体水平很高,都很有看点。当然除了稿件,其他方面也不错,比如用图,比如访谈,等等。如果你已经买到,建议你读完我的点评,再把杂志重看一遍;如果你还没有买,那赶紧去买吧;可能已经脱销,那你只好邮购了。
世界并不是我们看到的样子。所以,我的话,信不信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