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收录在12月中的“鬼友社”栏目中。望广大鬼友踊跃投稿,各抒己见!)
鬼友评头论足
文/非礼勿摸
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胆小鬼。
我生活在农村。从小,大人们就给我灌输怪力乱神的理论,结果直接导致了我整个童年都在草木皆兵的惊恐中度过。
《胆小鬼》杂志,去年我看过两期,印象很好。可后来有段时间不见了它的踪影,我只好蹲在天涯社区的“莲蓬鬼话”跟帖看一些我喜欢的恐怖作品。虽然能给我不错印象的作品始终很少,但其中那些较为优秀的,尤其是一些新人的作品,往往从波澜壮阔的恐怖小说创作中突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终于,蛰伏了近半年的《胆小鬼》携着一干新人名家卷土重来,势不可挡。
我说过,我是一个相当苛刻的读者。
一如既往地,我在第一时间,找了一个寂静的夜,靠在床头,翻开这本传说中的国内恐怖第一刊--我喜欢在深夜阅读恐怖作品,因为这样可以营造一种氛围,增加恐怖的感觉。如果恐怖是一种病,那么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多接触恐怖。
这期的《胆小鬼》,我一口气读完了2/3。
作为主笔,可以说,《胆小鬼》的初期,正是靠周德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撑起来的。改版后的《胆小鬼》,逐步减少了对周德东个人力量的依赖,着力培养新人推出新作。这期连载的是周德东06年出版的新作《失常》。虽然只是部分章节,却也显出了作者不俗的功力。依旧白话一般的文字,在你耳边絮叨,不知不觉间,已将你带入恐怖的深谷。可以说,这篇小说是配得上周德东的身份的。
接下来是嫣青的《厄夜荒踪》。故事设计得很好,人物性格也刻画得比较到位,但是有些地方过渡不够自然。应该说不太符合名家的身份。
李西闽,《魂哭》。第一次看李的文字。事实上第一段并没有吸引住我,驱使我往下看的,是作者的名气。可惜,失望得很,用类剧本的写法进行小说创作,结果是,语言水平相当于初学写作者,或还不如,整篇文章便比作者的身份低了何止一个档次。
《旧楼·彼岸花》。这几年,作者庄秦频繁在各类期刊亮相,尤其是故事类刊物,经常可以看到他的名字。恐怖故事的创作,庄秦也长篇短篇,一个不少。但是,把写作和生存联系在一起,往往容易使作者的创作过于模式化和功利化,很难出精品。一定程度上,庄秦近期的作品,在技巧日臻纯熟的同时,却出现了种种后劲不足或过于程式化的问题。《旧楼·彼岸花》便是如此,甚至有应付作文的嫌疑。相较而言,后面的《惊魂OFFICE》整体要更好一些。
在《门口的高跟鞋》里,作者魏晓昕似乎有意赋予作品某种寓意,在略显荒诞的情节里,试图告诉读者一些做人的道理。整体不错。最大的不足是,不够恐怖。那么,就失去了恐怖作品的核心竞争力。
《第十代派遣使》。实话说,我差点看不下去。我个人是不喜欢看这类作品的。语言罗嗦,且语无伦次,云里雾里,给人不流畅的感觉。但是作者的想象力值得肯定。
《江城小事》是这期里面我最喜欢的一篇。乍一看,简直是周德东的翻版。但是细细品来,没有周德东的小聪明和表演欲望,却多了小女子的从容。文字很干净,简洁。我相信,猫小九可以写出更好的恐怖作品。
东德周的《杀人日记》是我在地铁里看完的。当时连续几天没有休息,在车上昏昏欲睡。或许是这个原因,这篇给我的印象是:文字有张力,故事够变态,但是并没有体现出作者的功力。
个人认为,张震的《四人游戏》是这期杂志中最为成功的一篇(周德东的《失常》是部分章节,不完整,不算)。因为正是这篇,使我后背发凉,毛骨悚然。情节设计合理,语言也比较简洁,很好推动了故事发展,悬疑恐怖一个都没有少。
《古董》的作者不详。但是这应该算一篇比较成功的作品,叙述的很自然,也容易让读者有身历其境的感觉。从篇幅特点看,更适合放在“黑段子”栏目。
“黑段子”栏目很值得一提。
《口技》这篇文章,很多人上学时候都学过。但是,经周德东一演绎,却平添了许多恐怖的味道。这就是文字的魅力。高手的水平毋庸置疑。
快刀的《夜惊魂》相当不错。快刀对于恐怖创作也算新手,但是起点不低。这两个段子,很精致。比很多徒有虚名的所谓作家都更对得起读者,没有理由怀疑他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整体上,《胆小鬼》的栏目设置更合理,内容也更丰富,作者力量相对更均衡。当然美中也有不足。提点建议,希望今后的办刊过程中,能够更大程度鼓励新人,不唯名家。同时也要更大力度地消灭错别字和版式的缺憾。毕竟,细节决定成败。
鬼友评头论足
文/非礼勿摸
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胆小鬼。
我生活在农村。从小,大人们就给我灌输怪力乱神的理论,结果直接导致了我整个童年都在草木皆兵的惊恐中度过。
《胆小鬼》杂志,去年我看过两期,印象很好。可后来有段时间不见了它的踪影,我只好蹲在天涯社区的“莲蓬鬼话”跟帖看一些我喜欢的恐怖作品。虽然能给我不错印象的作品始终很少,但其中那些较为优秀的,尤其是一些新人的作品,往往从波澜壮阔的恐怖小说创作中突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终于,蛰伏了近半年的《胆小鬼》携着一干新人名家卷土重来,势不可挡。
我说过,我是一个相当苛刻的读者。
一如既往地,我在第一时间,找了一个寂静的夜,靠在床头,翻开这本传说中的国内恐怖第一刊--我喜欢在深夜阅读恐怖作品,因为这样可以营造一种氛围,增加恐怖的感觉。如果恐怖是一种病,那么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多接触恐怖。
这期的《胆小鬼》,我一口气读完了2/3。
作为主笔,可以说,《胆小鬼》的初期,正是靠周德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撑起来的。改版后的《胆小鬼》,逐步减少了对周德东个人力量的依赖,着力培养新人推出新作。这期连载的是周德东06年出版的新作《失常》。虽然只是部分章节,却也显出了作者不俗的功力。依旧白话一般的文字,在你耳边絮叨,不知不觉间,已将你带入恐怖的深谷。可以说,这篇小说是配得上周德东的身份的。
接下来是嫣青的《厄夜荒踪》。故事设计得很好,人物性格也刻画得比较到位,但是有些地方过渡不够自然。应该说不太符合名家的身份。
李西闽,《魂哭》。第一次看李的文字。事实上第一段并没有吸引住我,驱使我往下看的,是作者的名气。可惜,失望得很,用类剧本的写法进行小说创作,结果是,语言水平相当于初学写作者,或还不如,整篇文章便比作者的身份低了何止一个档次。
《旧楼·彼岸花》。这几年,作者庄秦频繁在各类期刊亮相,尤其是故事类刊物,经常可以看到他的名字。恐怖故事的创作,庄秦也长篇短篇,一个不少。但是,把写作和生存联系在一起,往往容易使作者的创作过于模式化和功利化,很难出精品。一定程度上,庄秦近期的作品,在技巧日臻纯熟的同时,却出现了种种后劲不足或过于程式化的问题。《旧楼·彼岸花》便是如此,甚至有应付作文的嫌疑。相较而言,后面的《惊魂OFFICE》整体要更好一些。
在《门口的高跟鞋》里,作者魏晓昕似乎有意赋予作品某种寓意,在略显荒诞的情节里,试图告诉读者一些做人的道理。整体不错。最大的不足是,不够恐怖。那么,就失去了恐怖作品的核心竞争力。
《第十代派遣使》。实话说,我差点看不下去。我个人是不喜欢看这类作品的。语言罗嗦,且语无伦次,云里雾里,给人不流畅的感觉。但是作者的想象力值得肯定。
《江城小事》是这期里面我最喜欢的一篇。乍一看,简直是周德东的翻版。但是细细品来,没有周德东的小聪明和表演欲望,却多了小女子的从容。文字很干净,简洁。我相信,猫小九可以写出更好的恐怖作品。
东德周的《杀人日记》是我在地铁里看完的。当时连续几天没有休息,在车上昏昏欲睡。或许是这个原因,这篇给我的印象是:文字有张力,故事够变态,但是并没有体现出作者的功力。
个人认为,张震的《四人游戏》是这期杂志中最为成功的一篇(周德东的《失常》是部分章节,不完整,不算)。因为正是这篇,使我后背发凉,毛骨悚然。情节设计合理,语言也比较简洁,很好推动了故事发展,悬疑恐怖一个都没有少。
《古董》的作者不详。但是这应该算一篇比较成功的作品,叙述的很自然,也容易让读者有身历其境的感觉。从篇幅特点看,更适合放在“黑段子”栏目。
“黑段子”栏目很值得一提。
《口技》这篇文章,很多人上学时候都学过。但是,经周德东一演绎,却平添了许多恐怖的味道。这就是文字的魅力。高手的水平毋庸置疑。
快刀的《夜惊魂》相当不错。快刀对于恐怖创作也算新手,但是起点不低。这两个段子,很精致。比很多徒有虚名的所谓作家都更对得起读者,没有理由怀疑他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整体上,《胆小鬼》的栏目设置更合理,内容也更丰富,作者力量相对更均衡。当然美中也有不足。提点建议,希望今后的办刊过程中,能够更大程度鼓励新人,不唯名家。同时也要更大力度地消灭错别字和版式的缺憾。毕竟,细节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