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饭后散步,自大观河民委桥往广播电视厅方向走,路遇一家灯光亮堂的书店,书店名字叫“书必银”。
乍看,这书店不像如今小型书店惯有的那种文艺范,像是卖旧书的书店。我没停下,继续朝前蹓蹄子,然走到人民西路电视台十字路口那我没往前也没右拐,忽地折身重走来时路。
惦上那家书店了,旧书里或许有我特别感兴趣的书吧?跨进书店,两壁书架陈列的皆是各地市县地方志书,这是我好淘的一类书,但细细看下来没我感兴趣的,倒是有两本装帧古旧的精装厚书《中华大字典》吸我眼球,取出来翻,来了大兴趣。
请看图3,其出版说明令我小激动,翻看内页设计排版模式,还是我倾心的旧格局繁体字,最终扉页上那则道歉兼抱憾的说明恰恰撬动了我收藏这两册(上下)大字典的决心。
编成于1915年的1978年修订版1985年第4次印刷的这书品相极好,书脚盖着蓝紫色“云南省昆明新华书店(3)”章印,曾经的拥有者似没怎么翻阅过。原两册定价共18元的大字典如今过去30年也只要128元,太划算了,拿下。
同样,时代文艺出版社20年前出的《曹操集》也令我立马拿下,他的文章诗赋,他的理政令,他的军事思想等等都有呈现,随手翻到一页,赫然见“宣示孔融罪状令(建安十三年)”的小标题!孔融?是那个小小年纪便懂“让梨”之道理的孔融么?来了兴趣,一问价,20年前定价6元的书现8元卖我,拿下,当然拿下……
拎着沉沉的书回家,一路轻快,抬头看夜空,农历十月十四的月亮,时隐时现,今夜月华好美。
回到住家院子里时,暗处飘来一阵曼陀罗花的令人晕乎的香,到楼口时附近多次骚扰我的木本夜来香的恶味盖过曼陀罗的香,几乎要让我窒息,快速跑上楼,进家后立即长舒一口气。
取出三本旧书,翻开嗅闻,印书时的油墨与纸张相互作用30年已氤氲出最浓的一股书香……
忘讲了,《中华大字典》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收单字四万八千多个,是我国收字最多的一种字典。
作为一个读书人,不知道已开八九年的“书必银”书店我还是有点难为情。
那日淘得《中华大字典》和《曹操集》后,我又相继拜请店员帮我淘到有关花灯调调的老书。自是喜滋滋。
昨晚与书店创办人吴发国先生在书店相逢,相谈甚欢。
本世纪初在贵阳中医学院就读的寒门学子吴发国跟学校收发室的老师结识,帮老师打打下手,那年头互联网还是神话,每天学校收发室的来往邮件堆成山。收发室的老师给了他一个机会,批发邮票来卖,普通信件邮资8毛钱的邮票,批发价7毛。赚角角钱也让小吴有了收入,后来他又去批发电话IC卡和杂志来卖,那时没网吧没网络,《读者》《青年博览》等杂志还是大学生的精神粮食。
吴发国先生从此结缘书刊零业。如今他找到了个切入口,做老书旧书地方志书专业书冷僻书的营销!
昨晚,我与吴先生谈了很多,我们谈台湾诚品书店入驻苏州,谈贵阳的西西弗书店,他说在贵阳读书那几年,周末有空钻进西西弗书店耗上大半天真舒服啊……
吴总对他未来书店的描绘令我再次觉得一个书店经营好了甚至可成为它所在城市的灵魂点。
昆明城里有麦田、大象、智源、花生、卡夫卡书吧还有个其貌不洋的“书必银”!
“书必银”书店不像你想象的文艺气息浓厚,它甚至是“笨”的,一架一架书满满荡荡,去装饰,进店的人不多,我散步路过,走进去正好可安静地翻书搜书!
昨跟吴总一拍即合,我的书《忘川之花》由“书必银”代销。这些书吴总建议我皆签名留言。
尊嘱,于是签名留言,每本各不同……各位请捧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