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州行3:光禄古镇的前尘遗事

标签:
半夏人文随笔楚雄姚安光禄古镇龙华寺菩提女 |
光禄古镇的前尘遗事
4月26日,清晨八点半钟光景,我们从大姚城开车一路杀到了光禄古镇。古街巷口一打听,决定先上龙华寺。一党朋友在大姚城等我们,约好了要一同返永仁上方山。头两天他们是从光禄这个方向开车到大姚的,他们只给我们来回两个小时的时间。
停车,踩一地光影,上一缓坡,几株参天古树相迎。古树有一株是无患子树,另一株是黄连木,无患子正开着小花,黄连木的羽状小复叶正从下向上地由深浓的绿渐变为尖梢的嫩黄嫩红,勃发着春天的新鲜之气。正眼瞧龙华古寺之山门,端然郑重自有威仪。进得山门,低头瞧脚下,行径之处多是乌亮磨刈的老砖,历史穿越感一下子把我抓住。慢慢走,呼息匀均起来,缄默不语闭了嘴,眼睛迥然而恭敬地四处看那些门楼回廊,看那些础石、雕花墙砖和大理石雕栏。那雕栏柱头,皆有人手信众抚摸过的光滑,但几百年来也没磨去当年那个石雕匠手法的朴拙天真之气。某个角落有诵经之声传来,循声望去,一黄衫老纳倚一柱梁而坐,手持一卷塑排大字版的经书在读。声音不疾不徐,正好,站住听之,她像在时空另一岸,声音低沉而渺远。东边斜射来的光线笼照了她的一部分。
匆匆的接近并非真的抵达。关于龙华寺关于光禄古镇,我是浮皮潦草地游过后回来做的功课。闲下来时才调出拍摄的大量图片回望,尽量补上缺失的一课,一一印证。那日我们去得早,游客几乎无,也找不到向导,有疑惑也无问处,僧人早课诵经,不好打扰。
来姚安去光禄古镇,要先了解一个姓氏,高氏。元灭大理段氏,相国高泰祥殉国,其女出家一路逃来姚安,隐于龙华寺的前身,一破旧老庵。多年后高泰祥长子高长寿知妹妹流落此处,授意姚安路军民总管府的总管,改建其庵,更名龙华寺。
在龙华寺里,一清幽池边有一佛龛,内站一女雕像,先以为是观世音菩萨像,断不敢造次对着佛像乱拍,后近前看,觉其非观世音菩萨,悄悄换个角度,偷拍了两张,知龙华寺有个菩提女之传说,一想到高相国的女儿当年国亡父殃,她逃至此地隐于此处,她就是民间传说的菩提女吧?不然,何故她的兄长令路军总管府隆重修建此寺做甚,当然这只是我文人气的妄猜,回来后做功课,果然那雕像正是菩提女。龙华寺,堪称云南遗存保留最完整的古寺之一。山门巍峨,立此地俯瞰门前山下平畴,一方好水土也;钟鼓楼一左一右,天圆地方的美丽传说在此罗织;两耳两厢,禅房禁地;大雄宝殿,供奉诸佛;后轩北院说是有百余间,曲径相通。明代徐霞客游滇时曾有“留止后轩东厢”字句。
禅院台榭,古树名花异草植其间,那正清和之气舒缓了我这个城中来客的烦虑,顿觉在这寂静的春天里一脚跨入了清凉界,尘嚣远离。
光禄古镇众生承龙华之香火旺,占尽人和,成为一方好水土。古往今来,政客商贾,骚人墨客时常慕名前来,发古今之幽思,浏览赏玩,不一而足。
清晨八点过钟光景我走进龙华寺
没有正面的山门照,很不喜欢苍古石狮后的那两个蹩脚的红灯笼,怪气……
峡峙两楼罗织了一个天井,一脚踏进清凉界
这就是传说中的菩提女
这些踩刈的地砖多大年纪了?
太喜欢这些雕花砖了
徐霞客在此留宿过……
离开龙华寺,走进光禄古镇,“古街”两旁多是新设的居屋和克隆了所有中国古镇特色面孔的铺面了,这个我自然不看,直往深里走。匆匆拍下近现代赵子骧、马驷良、赵鹤清等名人学士的旧居以及高氏中西合璧的高雪君祠,然后一头撞进朗然阔大庄严的姚安路军民总管府。
公元1328年,元文宗在高氏土衙旁设姚安路军民总管府,路为行政辖区的等级,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我们所见府第便是那时留存下来又经过明清两朝修修补补后的格局。总管府坐西朝东,沿中轴线,依次是仪门,迎送宾客之地。一堂,处理政务之地。两厢为“吏户礼兵刑工”六房。二堂,处理军务之地,两厢为会文馆、会武馆。三堂,为最高长官生活起居及平时阅审文案、读书之地。主体建筑南侧,两个院落宽敞明亮,有花圃廊榭亭台,十分幽静。由外及里,一径深入,觉出中国古代政权办公府第的禁严和秩序。总管府是保存较为完整、雕梁画栋原模原样的古代建筑群,斗拱错综叠加,雕绘灵动,明清风格明显。
一堂二堂三堂地看遍,再作全府第的打看,至今在周围田园屋舍山峦的背衬下,它仍是规模宏阔的样子。
据说,光禄古镇建光禄中学时,出土了大量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矛,附近还出土了铜鼓、编钟,可见公元前三百年左右,姚州先民就已经在蜻蛉河畔耕耘,而且筑有守御的城堡。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刘彻元封二年定西南夷设益州郡领二十四县,弄栋县城就建在镇前高陀山麓。
也因之,我似乎理解了光禄古镇的旗幡上敢写“一座姚州城,半部云南史”这样的话。
一看这建筑我就感觉它是古人盖的……它的梁脊线条好漂亮,今人造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