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半夏随笔都市时报专栏风花雪月三口之家 |
按:昆明《都市时报》副刊“风花雪月”是我写字的老根据地。上周末,“风花雪月”现任主编,与李小龙的儿子同名同姓的李国豪打个电话给我,开头便是“半夏老师,我是国豪!”让我梦头梦脑了半天,他那声音有点港味或台味,差点让我以为是我的台湾玉商朋友国伦又来昆明了。原来是时报创刊十五年,本土本乡的李国豪找我参与他们的老作者活动。接了活儿,便加班给他写稿,心里装事,得交差才会做别的事。我现在每天一大早上班就阅一堆报,阅完就开会,会上要就新闻热点什么的发发言。于是看到今天时报上自己的漫像,呵呵,画得好。今天很荣光的是与彭荆风老“比肩”在同一版上,真呀么真高兴!他们一家三代都给时报写稿子。谢时报叨念着我们这些老写手!祝时报更上层楼,在圣诞节这慈爱的时刻,祝时报的新老朋友们节日快乐,平安幸福!
“风花雪月”见证我的人生
2002年前后,儿子尼克8岁,读小学三年级的样子。我这当妈的每天都要跟他聊天,有时我会把发生在他生上的一些好玩的有点意思的事随手写几句话,当时也没玩博客。我记下来只想着以后给成人的他看。我给这个随手记取了个总标题,叫“与小屁人聊天录”。某日,我把尼克的一些糗事当笑话讲给“风花雪月”的编辑张玮听,她听了哈哈笑,说你来“风花雪月”开个专栏吧,就写你儿子的成长经历。
专栏名最后敲定为“三口之家”,一周上一次,每篇八百字左右。叫“三口之家”,文章里粉墨登场的便还有儿子他爹。于是我们一家的那点“趣事”就抖在了《都市时报》的读者面前。那年头我因为给在县上的父母在滇池边贷款买了房,两口子月总入三千元,每月有两千元用于还贷,还得养孩子,手头可真是拮据啊,所以尽管同时期我给《凤凰周刊》的“三地书”写书评专栏,一篇三百元,稿费很肥,但我真喜欢开专栏,我还给《中国妇女报》写情感问题释疑专栏。“三口之家”当年一篇七八百字的小文章有八十元稿费,于我来说这很可以改善一下日常生活了,那时这钱可买8公斤排骨了,一月收个三百元稿费真是肥爽的事。我一直秉承一个报纸副刊文章的写作原则,你面对的读者大众,切不可高高在上不接地气,“三口这家”的文章,是要给读者情趣的,你不给人家一点启发,也得给人家一点知识,不给人家知识,你最起码得给人家捡个豁皮笑笑,可不能让人家白耗几分钟的生命读完你的文字如同嚼渣渣。
“三口之家”专栏我写得轻松愉快,它就是我们一家真实生活的投影。我记得其中有一篇是讲儿子尼克孜孜不倦探索人类生命奥秘的故事,他七八岁时有一天忽然问我和他爹他从哪里来的,我很“科学”地说,你爹贡献了个精子,我贡献了个卵子,它们两个碰在一起就诞生出了你,我绝不会像我妈小时候忽悠我是在河坝里捡的那样忽悠21世纪的小朋友尼克。但有一天他忽然指着央视科学与探索频道蜻蜓交尾的画面说,你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生出我来的?我和他爹红了脸说:是的。尼克说:那你们再给我交配个弟弟出来!
“三口之家”有很多读者追着看这个专栏。2005年,我已停写两年,在当年的西部文化博览会上,我正在签售我的书,一个跟我年龄相仿的妇女特地来到我面前说:半夏老师,我们一家都在看你写的“三口之家”,你写得好幽默,我儿子与尼克年纪相仿,你为何不继续写?
“三口之家”专栏写了两年,从儿子8岁写到10岁。因为我的工作忙起来了,因为我业余有更为专心要做的事了。我开始在节假日里用大块大块的时间写长篇小说。倏忽10年过去了,“风花雪月”的事离我远了,这十来年,业余的精神生活在别处生长着,“生长”出了我生命的副产品——五部长篇小说,我最新的长篇小说写滇西远征军抗战背景下的日常人生爱恨情仇的《忘川之花》刊发在今年《十月·长篇小说》杂志第5期上。
弹指一挥间,人生老去十岁,回望从前,很欣慰。那个在“三口之家”里糗事连连的小子尼克已在上海大学读大三了,身高一米八七,体重九十公斤上下……
今年暑假与尼克、骞骞同学
当年“三口之家”里的两个重要角色。长大的尼克把他爹比小下去了……
满脸青春美丽疙瘩豆的小伙子尼克
为《都市时报》吆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