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半夏随笔岁末从巴比松到印象派文艺展览费里尼电影展 |
尼克打电话来时,我正在读索尔仁尼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这本书是作者苦难生活的“自传”选择在这深冬阅读,实在是一种自我精神折磨,前苏联斯大林时期的劳改营生活实在是太阴森了,这文字读着读着好像周围的空气就冷将起来,身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好像要喘着粗气,才能往下读,不然就要窒息了。作家用十万字写一天里发生的事情,叙述节奏缓慢的文字,把每一时刻都变得很煎熬。劳改营里的苦役犯们还得饿着肚子在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里劳役,因为肚子很饿,很冷,只有拼命干活才能让身体有热度,才能活下去。读着读着,我就全身紧缩,双脚好像穿了一双潮湿阴冷的鞋,鞋还踩在冰雪的泥水里……幸好有暖暖的冬阳烘着背。
电话那头尼克的话音昂扬兴奋,感觉他根本不是在重度污染的上海雾霾里。他说他刚从上海大剧院出来,刚与同学看完百老汇的经典歌剧《歌剧魅影》……半年前就订的票了。
我放下那书,羡慕起儿子拥有的这一切。划算啊,去上海读书三年来,他可看了很多高级的展览。
前些天,他快递寄来了“从巴比松到印象派:克拉克艺术馆藏法国绘画精品展”的画册。此前他说要去看这个画展时,我曾想疯癫一次,打个飞的飞往上海,与他一起观展。
画册上看的画与直接面对真品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尼克说。展览结束前两天,他劝阻了我:妈妈,你身体不太舒服就别放纵自己了,我已给你买了一本画册,马上寄来。
这本画册现在放我手边,不时拿起来翻看。还是遗憾,当时去了也就去了。这个画展把法国画坛革命的领军人物柯罗、米勒、卢梭等巴比松派画家的经典作品以及印象派从新生到成熟的毕沙罗、莫奈、雷诺阿等人的存世之作来了个全面见证。曾跟朋友提起这画展,朋友不相信有这么好的展览,说,难说是复制品展览。事实证明当然不是。上海博物馆这样一个国家级的大博物馆为了筹备这个展览就前后花了三年时间。两个半月的展出时间里,画册已重印四次,此番共展出73幅真迹。其中绝大多数来自著名的克拉克夫妇的毕生收藏。
这些艺术精品来到上海,与热爱艺术的中国人一同重温西方艺术史那段璀璨的时光。尼克近水楼台,得以现场参观,让我羡煞。尼克说他在那些画前流连了两个来小时,看不够。
链接:《剧院魅影》讲述了一段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主人公艾瑞克天生畸形,被父母抛弃,幸好遇到一位好心人将其藏匿在剧院的地下室里。无比热爱音乐的艾瑞克总是在半夜歌唱,从此剧院不得安宁,剧院魅影的传闻不胫而走。魅影十分爱慕新星克丽丝汀,凭借自己超人的音乐天赋帮助她一夜走红,然而克丽丝汀早就心有所属。于是,魅影在舞台上当众劫走了她……中国曾改编此剧内容,拍过电影《夜半歌声》两次。
老尼,你这字也太碜我了,太幼儿,寒假回来怕是要下决心练字喽?不然太折分了,真的!
克劳德-莫奈的“溪中鹅”
卡米耶-柯罗的“伯约明群岛的浴女”
爱德华-马奈的“瓶中的百叶蔷薇”
乔瓦尼-波蒂尼的“做钩针编织的女子”
让弗良索瓦米勒的“指导编织”
莫奈的“莱顿附近萨森海姆的郁金花田”
卡米耶-毕沙罗的“通向凡尔赛的道路”
玛丽-卡萨特的“斗牛士的饮料”
让莱昂-杰罗姆的“弄蛇人”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的“坐姿裸女”
阿尔弗雷德-史蒂文斯的“回忆与惋惜”
雅姆-蒂索的“菊花”
雷诺阿的自画像
雷诺阿的风景画作“黄昏时分的那不勒斯湾”
雷诺阿的画,我基本能一眼认出来,他的笔触,他画少女的皮肤的感觉是特别的,那就是眼里的纯洁和皮肤的鲜嫩可感。
在冬天的灰黯里我选择穿得浓艳,在有冬阳烤着或暖风机吹着的时候我才能读索尔仁尼琴的作品
于坚院长让他的研究生李直飞给我寄的他主编的这本杂志《诗与思》,很好,很学术味。
大红大绿之上,又用黑色压一压
小娟的《一个人在海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