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
||||
◎ 半 夏 读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读一本书,我一定是先读序言的,只要有。而且更喜欢读自序,他人写的序言一般过多地是溢美之词,过后若读正文并非作序人吹的那样,或者写序者只是凭着名气和地位在那自说自话,根本就没有好好阅读理解文本,我都会怨恨,感觉被忽悠了,而作家自序最能体现一个作家的水平,作者一般不会自吹自擂,作家自己要表达一下,那一般就是谈他写作的目的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他的观念他的心声。 林语堂在这本书的自序里一来便说——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 一看这两句话我就对这本书有了兴趣。林语堂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他这本书我看更多是写给外国人看的。林语堂是骄傲的,在西方文化的浸润下,他更晓得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在何处,中国人的生活艺术方式是如何精致如何闲适的。我用笔在一些文字下划了线: 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无聊。 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 读到以上文字后我的确认为林语堂在表达他私己的生活态度,也许你认为他提倡的是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观,跟我们以往受的教育不登对,你完全可以不屑。因为他自序的第一句话就交代得很清楚了,林语堂就只是表达个人观点。林语堂最推崇的古人是陶渊明,他说陶渊明不仅只是一个隐者的概念,他回避的仅只是政治,而他归隐后真正地做到了无忧无虑,心地坦白,谦逊简朴,且是一个智慧快乐的老人,这是和谐人格的体现。林语堂给陶渊明下了个定义——爱好人生者。 以前没读林语堂的书,零星地看过由他的小说《京华烟云》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不知是何缘故,是电视拍得不好还是他的文本不好还是时过境迁不能引起共鸣,我对那部电视剧没多少印象。他的《吾国吾民》读过极短的片断。作为一个对时代极具影响力的人,他的书他的作品更多的是灌输予人一些观念和思想,影响力更多在教化方面。 读《生活的艺术》,那真的是听一个大家娓娓而谈他的生活观艺术观,字里行间没强加没压迫,但觉亲切。他推崇写小品文要“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他这调调很性情,特同意。是啊,文字里见不出一个人的性情的文字是枯索而装佯的,我越来越厌恶读这类文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