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扒开人性的褶皱给你看


标签:
半夏阅读笔记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罗生门人性复杂文学艺术杂谈 |
芥川龙之介:扒开人性的褶皱给你看
两天时间读完尼克给我买了寄回的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此书不厚,由上海译文出版社版,林少华译。看版权页,这本书第一次印刷是2008年,我的这本是2011年12月第6次印刷。
关于作者,是看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有点印象的,对他知道一些是以他名字命名的文学奖都在奖掖日本最有创作潜力的文学新人。我喜欢的写《一个人的好天气》的青山七惠在二十三岁就获过“芥川”奖,诺奖得者大江健三郎二十多岁时也获过这个奖。
天才都是这类敏感洞悉一切的表情
读完这本书才知黑泽明的电影故事主要改篇自我这本书里的六千字的短篇小说《密林中》,而非这本书里另一个短篇小说《罗生门》。芥川自然是个奇才,译者林少华说芥川老让他想到唐代诗鬼李贺。芥川三十五岁时自我了结人生。读他的文字便知他仰中国古典文学鼻息得中国古典的滋养甚多,而他大学学的是英文,又涉猎西方文学多方精华,对中国古诗词传奇故事了然于心。这样一个孤傲的人,便跟自己纠结上了,他的小说处处可见苦心孤诣,故事的讲述那也是穷尽能事,总要换个讲法总想超越。
芥川有两大创作题材,历史演绎,现实构建,对古典他是触类旁通,往往是信手拈来,恣意玩弄,就别出心裁,玩出新意,而他决不是拾古人牙慧,借向古典致敬之名而沽名钓誉,他的小说仔细读就是借古喻今的披着历史戏装的现代小说。
《密林中》,六千字,我反复读了三遍,那真是把人性的种种心理都来了个万花筒般的呈现。密林中发生了一桩命案,武士死了。强盗、武士、武士的妻子是事件的当事人。发现死尸的樵夫、捕快、武士的岳母是事件外围的旁证者,以上六人都回答了法官的询问,当然死者武士是其亡灵借巫婆之口作了自我陈述。当事人强盗、武士的妻子都自我证明是自己结果了武士的性命,武士的亡灵也有理有据地陈述是自已结果了自己。案件神秘莫测,终是扑溯迷离。武士侠义是咋死的或许在小说里已不重要,但三位当事者给自己“行为动机”的心理都描摹了漂亮精致的花边,给自己的行动包装了熠熠荣光。强盗的杀人显得很汉子,妻子显得很贞洁,死了的武士也为自己始终不渝的武士道精神力争了面子。
芥川冷静地多角度叙述还原了一个似是有真相又真相难断的神秘故事,读者绷紧脑神经扼腕惊叹之余,对芥川高超的表现力折服不已。
这本书里的小说,我按喜欢顺序排了个前三名:《密林中》《罗生门》《手帕》,《橘》《单相思》《舞会》并列第四,《鼻》《蛛丝》等我反倒不喜欢,太哲理太教义,读后让我认为只是悟了两个禅宗故事。
书的最后一部分是芥川的随想录,以《侏儒警语》为名罗列,一条条读下来,芥川的思想深度广度锐气和才情也是彰显无遗,相当坦白。
词条“支那”(注:日本人当时称中国为支那)芥川是如此比喻的——“萤的幼虫以蜗牛为食时并不完全置蜗牛于死地,而只是使其处于麻痹状态,以便常食鲜肉。以我们日本帝国为首的列强对支那的态度,归根结蒂,与萤对蜗牛的态度并无不同。”想当年日本侵略者鱼肉中国的起初不正是如此这般狡猾的食鲜的?
芥川的警语里有一大部分是他对文学的思考,比如“文章”一条——“文章中的词汇必须比辞书中的多几分姿色。”
“小说家”——“最好的小说家乃是精通世故的诗人。”我理解诗人都有创作激情,精通世故,那就是对社会现实的熟悉、判断和洞察。
芥川龙之介强硬地扒开了人性复杂的褶皱给我们看,我们因此看见了阴暗,当然也看见过小说《橘》里坐火车外出打工的小姐姐从行进的火车上抛给站台上的三个弟弟的那几个橘子。那几个橘子的运动是金光闪闪的美丽的人性曲线。
阖起了双眼,心中尽茫然。
黯然抬头望,满目照悲凉。
只有一条道路通向了荒野,
哪里能够找到前面的方向?
啊……,散落的群星,
点缀夜空指示着命运。
静谧中放射出光明,
蓦然照亮我的身影。
我就要出发,
脸上映着银色的星光。
我就要启程,
辞别吧,命运之星!
凄凉的气息,吹入我胸中。
阵阵秋风来,呼啸声不停。
可是我心头不灭的是热情,
每时每刻追寻梦中的憧憬。
啊……,璀璨的群星,
纵然无名也要闪晶莹。
不沉寂从来不放弃,
迸出华彩点燃生命!
我也要出发,
照着心的指引去远行。
我也要启程,
辞别吧,命运之星!
啊……,什么时候啊,
有谁也曾来到这路上?
啊……,什么时候啊,
有谁也会循着这去向?
我就要出发,
脸上映着银色的星光。
我就要启程,
辞别吧,命运之星!
我就要启程,
辞别吧,命运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