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沧江霞衣文图:木棉花红怒江岸

(2012-02-22 15:40:45)
标签:

沧江霞衣

彭愫英

木棉花

怒江

红艳

友情

半夏

杂谈

木棉花红怒江岸(彭愫英/文图)

    按:沧江霞衣是博上结识的朋友,去年我新书出来在卡夫卡书吧做签售时,她竟然特地带着女儿从怒江赶上来参加,素不相识的人得以借博客网络这样熟识起来而且之后惺惺相惜,这样的友情很难得,我只是短信里问了一下霞衣,怒江边的攀枝花(木棉花)可开开了,喜好摄影的她竟然就为我专门上了这些图片,写了这样一篇介绍当地人文地理的文字,很叫半老我感动。2001年我去滇西腾冲采访时曾有幸在怒江边呆过两三个小时,也是这样的季节。记得我坐在那怒江边看着枯水季舒缓而过的江水竟舍不得离开……

以下特别链接转载沧江霞衣的文字——

            木棉花红怒江岸

               彭愫英/文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da53890100x00w.html

转沧江霞衣文图:木棉花红怒江岸
仅以此图文给我神交已久的文友半夏,“爱要认真,痛要潦草”,欣赏你的经典名言!

木棉花红怒江岸(彭愫英/文图)

    转悠在腾冲山岭里,眼眸不时与油菜花相遇,一抹金黄,抒写人行路上的心思。客车进入潞江坝,怒江大峡谷开满了红艳艳的木棉花。江水扬着绿波,高大的木棉树美艳田野,红花点缀山峦,沙滩上落红点点,怒江两岸随处可见一团团一簇簇跳动的火焰。我贪婪地看着窗外景色,情思漫过潞江坝悠久的历史,怀想远行在历史长河里的背影。

    闻名于世的古西南丝绸之路,经潞江坝,从保山到达腾冲,过盈江往缅甸、印度再到中亚、欧洲,谱写了腾越为云南最早的对外贸易中转站和西南门户的神话。二战期间,中国远征军从栗柴坝渡口、双虹桥过怒江天险,翻越高黎贡山,打响了腾冲战役的枪声。现今,从潞江坝到怒江州府六库城,再一路逆江流而上,经福贡县到达贡山县的人神共居地丙中洛,沿江新兴城镇和宁静田野,难以找到当年令人谈之神变的毒瘴踪影。

   富饶美丽的潞江坝,人人见了人人夸。稻田翻金浪绿水漂鱼虾,甘蔗如林菠萝大地,牛羊成群满山跑,香蕉咖啡枝头挂……”,耳畔响着优美轻快的旋律,情思挥不开沿着怒江拍摄木棉花开的情景。曾在二月的春风里,我和怒江州摄影家协会的朋友们,从六库城开车往潞江坝,沿江拍摄木棉。雾纱缠绕山脊,香料烟翠绿田野,树树木棉花开灿然,或孤傲在江畔,或簇拥在地头,或三两棵点缀山水。有的花枝悬点怒江漩涡,有的裹着芭蕉扇,火红的木棉花让怒江燃烧了起来,旗帜猎猎飘扬,春风拂面,道不尽大江两岸红土地的激情。我坐在一棵木棉树下,四周落英缤纷,一地橘红。手捧如碗般大的花朵,将肥厚的五片花瓣和绵密的黄色花蕊、紧实的花托打量。正思量间,“啪”,身畔掉落了一朵木棉花,红艳如血……我的腾冲行,去时木棉花未开,回时木棉花怒放大江两岸,这司空见惯的景色,在山的矫健骨骼里,让从腾冲归来怒江州府六库的我感到分外美丽。

    当地人把木棉花称为攀枝花,视作英雄象征。每每见到怒江两岸开放的木棉花,我就想起了铁血男儿的铮铮傲骨。从20075月首次踏上怒江州境内的盐马古道开始,多年来,在滇西北和滇西这片大地上,我寻找和采访解放前行走在古道上的马锅头时,接触了一个又一个远征军战士,内心鼓荡着浓郁的家园情结和高昂的民族精神,笔端涌动着一波又一波文思。

    从怒江州往腾冲走的马帮路北斋公房道和南斋公房道,其线路:上江乡蛮依→旧乃山→小横沟→茶铺→北风坡→冷水沟→丫口→北斋公房→朝阳殿→黄家寨→界头乡→腾冲城;上江→双虹桥→芒宽百花岭→旧街→南斋公房→丫口→林家铺→曲石江苴→腾冲城。

    我在兰坪县营盘镇采访白万林老人,怒江州盐马古道里被喻为“死亡之道”的碧罗雪山鸟道,有他留下的深深足印。他深情地跟我讲起了其祖籍地上江。上江乡是怒江州与保山市接壤的乡镇,也是以前潞江坝的范围。白家先祖原居住在上江一个傈僳族山寨里。木棉花开时节,白家先祖与村里的两个人赶着一群猪背着山货到腾冲城贸易。他们过怒江后,翻越高黎贡山,在一片树林里小憩,三头大猪围着一棵木棉树拱来拱去,结果从土里拱出几坛银子。三个人把银子重新埋好,说好到腾冲城出手货物,返回时平分银子。过了北斋公房,其中有个人起了异心,乘白家先祖和另一个伙伴睡着之际,偷偷溜回去查看银子,结果看到几坛水,大失所望之下悄悄回到同伴身边,不露声色地背着货物与同伴赶着猪群向腾冲城走去。

    他们在腾冲城将货物和猪群出手后,回到埋银子的地方,把银子平分后回到寨子里。白家先祖动了回祖宗地生活的念头,赶着马匹驮着银两,从怒江峡谷到了澜沧江峡谷。在澜沧江东岸营盘镇新华村前的坡地上,他遇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在坡地上扒地石榴。白家先祖问道:“这里有没有姓白的人家?”澜沧江东岸居住着白族那马人支系,扒地石榴的人只会讲那马话,听不懂白家先祖所说的傈僳话,以为白家先祖问他在干什么,答:“白地孔。”(那马话谐音,意为扒地石榴)。白家先祖听了后,激动地手指着离他们不远的村子问道:“白姓人家住在这个村子么?”扒地石榴的人再次答:“白地孔。”白家先祖认定新华村就是他们白姓人家祖源地,就在那里买田建房定居,后因春耕时与村人争水,争执中失手杀人,举家迁到澜沧江西岸傈僳村寨子里居住。

    白万林老人给我讲述的祖先故事,无从考证年代,但可以从这个故事里看出潞江坝久远的贸易历史,这个故事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居住在怒江畔的有些家族迁徙历史以及线路。

    怒江两岸火红的木棉花,让思绪旷达悠远,头脑里烙印着的远征军战士和古道上马帮的故事,随着怒江流水如影呈现。

    车过双虹桥和栗柴坝渡口,眼前闪过邵继舜老人的笑容,我不由想念一位叫黄和塾的远征军老兵。 2007624,我在怒江州古盐镇拉井寻访旧盐矿最后一名缉私队员,这位名叫黄和塾的老人,在接受我的采访半年后去世了。他来自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因为被抓壮丁,到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36师工兵营当了一名工兵,民国三十二年到大理洱海边集训。黄和塾所在的36师,从怒江栗柴坝渡口横渡怒江,另一个师从不远处的双虹桥上渡过怒江,两师翻越高黎贡山直扑腾冲县城。在腾冲战役里,黄和塾炸掉了第四个碉堡后被一颗手榴弹炸断了肠子,战友们都以为他牺牲了,想不到他紧捂着肚子,一身血水出现在战友们面前。美国医生为他做了手术后转到大理第八休养院养伤。伤好后,他到大理乔后盐矿当了一名缉私队员,后被调到怒江拉井盐矿。

    滇西的每一寸土地,流淌着木棉花如血深情。生活在怒江畔的我,坐看怒江两岸盛开的木棉,从一树又一树花开灿烂的木棉下经过,记忆里储存的一个个人物鲜活了起来,怒江山水人文,催我心花盛开,一朵大江畔火红的木棉花。

木棉花红怒江岸(彭愫英/文图)

木棉花红怒江岸(彭愫英/文图)

木棉花红怒江岸(彭愫英/文图)

木棉花红怒江岸(彭愫英/文图)

木棉花红怒江岸(彭愫英/文图)

木棉花红怒江岸(彭愫英/文图)

木棉花红怒江岸(彭愫英/文图)

木棉花红怒江岸(彭愫英/文图)


木棉花红怒江岸(彭愫英/文图)

木棉花红怒江岸(彭愫英/文图)

木棉花红怒江岸(彭愫英/文图)

木棉花红怒江岸(彭愫英/文图)

木棉花红怒江岸(彭愫英/文图)
双虹桥

木棉花红怒江岸(彭愫英/文图)

木棉花红怒江岸(彭愫英/文图)
捡美石
木棉花红怒江岸(彭愫英/文图)

木棉花红怒江岸(彭愫英/文图)
(霞衣坐看木棉花)

转沧江霞衣文图:木棉花红怒江岸

霞衣,这是我2001年到腾冲采访时于怒江边小憩时留影,这是一座古铁索桥的桥墩,这桥在着时是茶马古道大马帮渡过怒江天险的必经之地,人世沧桑,我曾坐在江边感慨。遥想1944年,中国远征军滇西大反攻时渡过怒江仰攻高黎贡山时,这里有过血与火的洗礼……在二三月间的枯水季里才有这样钢蓝色的舒缓的江水,江两岸一株一株的攀枝花红艳艳地怒放着,霞衣,我明年这一季去怒江找你,你带我沿岸而行。我想我们因对这条江的感情,心与心挨得很近,谢谢你给我发的这篇图文,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