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的星星索》是一颗薄荷糖

标签:
半夏书评暖暖的星星索宋晓杰儿童散文薄荷糖杂谈 |
《暖暖的星星索》是一颗薄荷糖
半夏/文
八月末,宋晓杰同学作为辽宁省四个一批人才的一员,不远万里从东北来到大西南的云南,准备用她的心感知云南民族风情用她的脚丈量云南的山水。当时我因病在滇池畔的家中静养。晓杰把行李放宾馆后打的直奔我来,带了礼物,两本她的新著,其中一本叫《暖暖的星星索》。
蓝白主色调的书封上一个长了翅膀的女孩坐在纸折叠的船里,这令我想到童年想到梦幻这样的关键词。晓杰说这是我的儿童长篇散文,新鲜出炉,出版社快递给我的,除了编辑除了作者你是手捧该书的第一人。遗憾的是我却没有成为作者、编辑后阅读这部作品的第一人,此刻我要检讨,这么一部优秀作品我竟然现在才静下心来读它。
尽管晓杰自供把此书献给我们清贫、遥远的童年,并贴上诸如“60后的成长备忘录”这样的标签,我却认为这本书是不必用代际标识来暗示或圈定读者对象的,这是一部所有人都可以读的书,老人、成人、青年、少年、儿童都可以读。作者个人成长史的所有细节成为我们的集体记忆,通篇的童年视角及青葱般正直明朗的透视令我们看见纯真年代的美好丑陋温暖关爱,看见友情亲情,看见人类最美好的一切。从开篇,我跟着小宋丫头那可以用来诵读的奶声奶气的童声语气,进入了她的全盘私生活,在白描般的画面上看见她的乡镇她的姐弟她的父母她的邻居她的七大姑八大姨包括小伙伴的后妈,那些个人和事仿是在晓杰用心搭起来童年戏台上出没,细节繁密却令人印象深刻。
这本书的文字,是一个一个关键词或词组或句子统领的过往场景和故事——大院。小屋。旧家具。长满雀斑的脸。邻居的钟。没有时间的日子。四儿。大叶杨。下午时光。起风了。喇叭花。赖瓜。一场空。蜘蛛网。罩蜻蜓。小庄。后妈。鬼故事……这些关键词蹦跶出漂亮的舞蹈和热闹好看的戏来,随便抽出“ 喇叭花。赖瓜。一场空。”这一节吧,我们一起来读,最好读出声来:
除了种大葱、豆角、辣椒,妈妈还在院子里种了许多花,鸡冠子啊、大熟叶啊、串儿红啊、刺梅啊,还有我叫不出名字的一些。那些花儿一齐都开了,像听了谁的笑话,哈哈哈哈的“笑”声太大了,我都嫌它们有点儿闹人了。
最有意思的,是墙头上那些爬上爬下的爬山虎,它们爬得太快了……叶子没有挡严,漏下来的阳光一块儿一块儿的,在凉席上跑来跑去,好像长了脚。
妈妈还在爬山虎中间种了几根赖瓜秧。
赖瓜没有香味,也没有黄瓜那么长。但赖瓜好看,还有籽儿、肉能吃。刚开始,赖瓜是绿的,后来就变成黄的,等变成金黄色时就熟透了。那时,一定要看好。不然,一转眼它的皮就会裂开,就什么也吃不着了。
一天傍晚,我搬个小板凳,仰着头,看着就要熟透的赖瓜,一动不动的,生怕它落下来白等一场……
可是,赖瓜已经裂开了!只见瓜皮分成四瓣儿,向外翻翘着。我沿着赖瓜的空皮儿望下去,一团鲜红鲜红的果肉儿和籽粒,摊在地上……
我哭了,哭得一点儿声音也没有,连我自己都觉得奇怪。
其实,不是非要吃它不可,我只是替它惋惜。一个瓜,没保存好自己,也没让别人吃到,这是不应该的。
我知道,第二年妈妈还会种,还会让它们活过来。它们还叫喇叭花、叫串儿红,虽然它们还长在原来的地方,但是它们决不是今年的了——花不是,赖瓜也不是。它们永远是一岁——永远永远很短很短的一岁。
晓杰的这段描述令我想起当年我读萧红的《呼兰河传》时她写祖父家那种着倭瓜长着花花草草的落寞的后院子。自然给人给一个孩子的感受或许大同小异吧。晓杰的文字俏皮,咀嚼起来像啃脆生生的黄瓜一般,在快乐和纯真里略带着一个孩子成长中才有的那种涩涩的忧伤。
因写诗而名的宋晓杰缘何搞起了儿童文学?是儿童文学类图书出版较容易?我不认为晓杰这样功利,因为我不把《暖暖的星星索》当儿童文学来读,但我还是诧异,她因何在不惑之年写出了这么干净的一本书?
《暖暖的星星索》读完后,我还不由得想起法国人安东尼·德·圣艾修伯里的《小王子》来,晓杰的书在内容和写作模式上与《小王子》没有任何牵涉,但它们有个共同的品质,我想说的是《小王子》是一本大人孩子都爱读的书,《暖暖的星星索》也会是大人孩子都爱读的书,它是晓杰送我们这些大人的礼物,它也是写给成人看的儿童文学。
晓杰说《暖暖的星星索》她写得很快,写得很顺手,非有人约写,实在是她内心里一直涌动着想写的东西。她关起门来,唰唰地写出来了。我想这就对头了,不是硬写出来的,是作家必得写的。写毕,晓杰才想这是写了一个什么东西呢?刊用、出版,这都是作品从心里流淌出来后的事了。晓杰是我鲁院的同学,我的邻居,是我在鲁院结识的第一个同学。我还记得她离开鲁院的那天早晨,天气萧索寒冷,地上是残雪和冰凌,在一辆出租车边分手时我和她短暂地相拥流泪,只为真挚滚烫的心可以沟通交流的时间还是太短了。晓杰说一口带点东北味的普通话,声音十分地响亮,有时说事说到情深处声音会突然地哽咽变调儿,我想一个内心有爱有浓厚情感的人才会这样。
跟晓杰在一起,我发现了一个秘密,我看见晓杰的眼睛特别地纯洁,她的眼白竟然是微微地泛着一点蓝色,那是孩童才会有的眼睛,那蓝白色像现在我面前这本书的封面。我对晓杰讲过我的发现,有这样眼睛的人在不惑的年纪写出了这样一本纯结干净很好读的书,我想不算异数,这是上善若水,是水到渠成之境。
晓杰不承认她勤奋。在鲁院的日子里她有一天把自己关在屋里,写了个两千字的读书笔记,她对此很不满意,她说她焦虑得要死,她嫌自己不像别的同学那样能写。但我知道晓杰或许不算写得多的,但她的勤奋在另一个方向,她时时去书店拎回很多书来,读得昏天黑地的,后来她把她的读书笔记发给我看,我一看愣眼,我的天,这么认真读书积累着的人以后写起来才不得了呢,厚积薄发啊,她的读书笔记写得真帅。
在鲁院读书时读过晓杰的诗,她的一本诗集叫《宋:诗一百首》,玩了个噱头,现在有了《暖暖的星星索》,我想她不只是写诗了,而且晓杰或许过了写诗的年纪,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她将从此在儿童文学界盖个宋氏的戳了,她的爱心她的诗歌写作训练出来的语言质地再加上她的勤奋,我对她未来的创作抱着期待,晓杰自此将别开生面。《暖暖的星星索》是晓杰目前为止最好的文字,这本书应该是可以留下来的一份时代一段岁月的旁证,一个儿童眼睛里没有杂质的清亮的纪录。一个作家最大的不幸的是他(她)还没离世,作品就死了。《暖暖的星星索》是晓杰作品里的精品,这些文字可以比作者的生命还长。
《暖暖的星星索》这书名很容易让我想起印尼民歌《星星索》,那是一首船歌。湖上泛舟轻轻地吟唱非常浪漫且温馨。那旋律曲调舒缓、悠扬,略带一点哀伤,晓杰的这本书给我的感觉跟这首歌给我的感觉是合拍的。《暖暖的星星索》里的每一字都在作家的心里捂过,有体温。在这本书的扉页上晓杰写了一首诗,其中的两句我认为是这本书的内核:
啊,童年!是棉花尖儿上的糖/是温暖、忧伤、美妙的细碎时光……
读完《暖暖的星星索》后,一个关键词从我脑子里跳出来,它高度提炼了我读它时的感受——薄荷糖!对,此时我的嘴里像是含了一颗薄荷糖。
《暖暖的星星索》小孩子要读,最要紧的是大人也要读,因为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子。它是一颗薄荷糖,大人孩子都爱吃的,它润了我的喉,它同样也将既清凉又甜蜜地滋润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