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自然我们要克己复礼

(2008-02-16 21:27:20)
标签:

博物

高黎贡

生物多样性

汤世杰

《在高黎贡在》

复件 高黎贡山蝴蝶 艾怀森摄.JPG
 
高黎贡山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多样性宝库,这是高黎贡山上的一种美丽的蝶(我个人认为它应是一种蛾,蛾子停下来翅不立起.蝶停下来翅是竖拢闭合的,图为艾怀森摄 
 
 
对自然我们必须克己复礼了!

——读汤世杰《在高黎贡在》

 半夏/文

��片1 赧亢附近洒满杜鹃花瓣的爱情小道.JPG

 这是被杜鹃花瓣铺满的山道,当地人称其“爱情小道”

 

白鹭 鲍利辉摄.jpg

翩飞的白露。鲍利辉/摄 

 

    拿到汤世杰老师这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的近四百页厚的新书《在高黎贡在》,从对书名的咀嚼到粗粗翻看目录到阅读序言再到利用春节假期读完它,我一直有一种心被提着的感觉,这被提拎着的是我作为一个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业毕业、有过四年专业学习、身份业余作家的惴惴不安的心。我没有亲近过高黎贡,我没有在高黎贡山这座世界著名的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宝库里对那些生命的存在和生态有过一份关注,有过一点贡献和建树。所幸的是高黎贡山里隐藏着的众生被另一个作家始终关注,他从仰视一座高山仰视一株大树杜鹃花开始,并在与大树杜鹃花王相守最后一个良宵后结束了整整两年与高黎贡生命之间的“对谈”,直至整整五年后我们得以手捧这本有时间重量感,有生生不已的生命作厚度的大书。

    在这本书里我重温了很多生物学的知识,我在感觉脸孔发烧的时候揣忖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要常握这些知识该是怎样一种付出?我当然知道汤老师不可能像我们当初那样从细胞学原理,从微生物学,从解剖学,动植物分类学,生态学等等学科起步,但是汤老师竟然就把那么多生物学概念,环保、生态平衡的概念以一个作家天然的对自然对物种对生命的理解,通过精妙妥贴的比喻,以一个作家的人文情怀把高黎贡这座生命的大山揽于怀中,深情地抚摸。

    在中国教育普遍缺乏人文素养栽培的今天,我忽然发岔地想,我们的大学生我们的涉及生物学,包括农、林、牧,以及文科工科理科其它专业的学生都应该在生硬地填灌专业知识的背景下来读一读《在高黎贡在》这本自然人文地理的大书,来体验一下一个作家层次丰富的生命感悟。

    读完这本书,我在书上画了很多浪线,也在空白处写下了阅读时的点滴感受,汤老师用他的心用他的脚步贴近丈量了这座神奇的大山,然后他郑重地把个人的思想与个人视点视野视界涉猎广泛的学识涵养作纵横捭阖的联想,然后用沸腾的激情冶炼成这本内容丰盈读来轻松怡然的书。

    我在这本书的很多地方一再意外地遇见晶亮闪光的文字,我从内心深深地感恩这类思想的结晶体。作者常常潜意识地与一株树一棵草一只昆虫面对面地对话,视它们为平等的生命。对一株至今只存在于传说中的大树杜鹃的残桩,作者如同敬重一个尚有灵魂的同类,想象着用几场雨雪一片苔藓,尽心尽意地掩埋它,让它重归大地。

 

高黎贡山报春花.jpg

山里的高山报春花

 

    作者异常奇妙地把人类自己把人类聚居生活的城池当作了“高黎贡大城”的郊区,从而得以站在自然的角度反观反省人类的所作所为,全书的写作架构也以“高黎贡大城”为主流为核心价值体系,把梳理叙写到的地带看作大城的腹地、东郊、西郊。

    我记得在很多年前,在昆明安宁温泉宾馆的一次有关散文写作的研讨会上,我第一次听汤世杰老师阐述了他的这种大自然观,他说:以山水为中心,正是以大地为中心。山河湖海从不属于哪座城市,反过来,大大小小的城市村庄其实都属于山水,是山水湖海的附属、郊区。一座山犹如一座大城,山下的城镇村寨都是山的郊区。当时汤世杰老师还举例证明中国省区的命名通常是以山河湖海为中心的,比如“山东、山西”;比如“河南、河北”;比如“湖南、湖北”;这种尊崇自然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智慧。那次研讨会上汤老师的这种逆向的原创思维(或称重要发现)给与会者很大的触动和启发。后来我看见诗人雷平阳把这种思想写成了一首诗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上。

    汤世杰老师这种对待自然谦恭的态度,我想是世界现代文明进程中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了不起的先锋观念。

 

高黎贡山报春花.jpg

一片白蝶停下来的样子像海上的点点白帆。

 

    读完《在高黎贡在》这本书,我认为作者汤世杰是有明晰的写作理想的,那就是作者始终在痛心疾首地告诫我们:是到了该警惕我们内心无限膨胀的欲望了。

    人类的文明也许是从砍倒蛮荒第一棵树时开始的,人类的文明也一定是在砍到最后一棵树时结束的,那么我们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在杀伐自然荼毒生命过度、过分,不可饶恕的今天,我们每一个人是什么样的姿态?对自然我们真的应该克己复礼了!

    作者对自然纤细入微的情感牵挂,疼惜疼爱另类生命的心思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一再闪现,我一次次地感动。由此我把作者这类由衷的生动的描写看成一片一片绿绒绒的湿漉漉活鲜鲜的思想苔原,想像着这一片片苔原对真正的读者起到了滋养的作用,而且它们一块一块生命力极强地突破某些人心中那条冷酷的雪线,最后在生命自然的高处繁衍出生态平衡的奇葩来。在这世上有很多人习惯性地一再轻曼另类生命的尊严。

 

腾冲残留的“洋人坟”石碑.jpg

 遗留下来的洋人坟墓碑,百十年前便有很多外国人进入高黎贡。

 

腾冲残留的“洋人坟”石碑.jpg

“植物猎人”英国人乔治·弗瑞斯特 ,他把高黎贡的很多植物品种带了出去,但是也不能忽视是他是最早的对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的科学家。

 

腾冲残留的“洋人坟”石碑.jpg

《在高黎贡自在》一书的作者汤世杰先生夜宿大树杜鹃树下。

 

    我最后要来说说这本书的书名,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被“在高黎贡在”这句话击中,我在内心发出了一种惊呼,这种惊呼来自于我对这句话的懂得。我的父母是保山昌宁人,一个人在何处在——这样的话就是他们随时挂在嘴皮子上的日常话语。母亲是漭水大竹林人,父亲是县城外瑶寨人,回了老家,母亲要回漭水在,父亲要在瑶寨在,我打电话回去,父亲说:你妈在漭水大竹林在,我在瑶寨在,我们经常一处在在。前一个“在”是介词,后一个“在”是动词,但这个动词的延伸义太丰富了,它有空间感,它更有一种状态感。

    “在高黎贡在”这个书名正是这本书的众妙之门,跨进这道门,跟着作者的思路走,沿途繁花似锦。书名的高妙还在于两个“在”之间夹着的是世界著名的十大生物多样性重要地区之一的“高黎贡”,它的空间纵深感、哲理式的深奥感、谜语式的神秘感一下子就跳将出来了。书名信手拈于当地人一句朴素而普通的日常用语,可是它一被用作为书名一诞生,便再也不可复制,谁也别想再超越这份高贵。我想这也正是一个严肃的认真的作家在深入细致的采访中自然对他的犒赏,作家真正地懂了高黎贡!我相信今后谁再用这个句式作书名、文章名都将是贻笑大方的蹩脚模仿。我猜想汤世杰老师在写作这本书时,在确定了书名后,他一下子便抵达了这本书的思想内核,而他的写作只是在这个坚硬的内核外面丰满果肉般的汁液和甜蜜,这是一个写作者多么巨大的幸福所在啊!

    我渴望着有一天我的双肩背囊里揣着《在高黎贡在》这本书,我能如愿以偿地走一趟高黎贡。那么我将在这座大山上在在,不枉我曾在云南大学生物系植物专业受过四年的专业培养。面对高黎贡我还会有我的新发现吗?我希望有。假如还有的话,那也是因为《在高黎贡在》这本书的引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