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需要富贵
半夏
《凤凰周刊》上一篇有关中国评选国花的文章吸引了我的眼球,这篇文章角度新鲜地分析了中国国花评选难产的主要原因是“大众口位”与“知识分子趣味”之争。中国的知识分子赋予梅花以顶霜傲雪的品格,而牡丹似乎有些艳俗。但作者态度坚决地选牡丹!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曾有两次虎头蛇尾的“国花”评选活动,前面的一次是牡丹居首,梅花次之,后来的一次却是梅花夺魁,牡丹居亚。那么,究竟选哪个为国花?20多年过去了,马拉松似的争论依旧。而近来让国花之争再起波澜的,是一份由陈俊愉、吴良镛、袁隆平等62名中科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名发出的倡议书,呼吁尽快确定国花,并提出将梅和牡丹并列为“双国花”。天啊,借用湖南卫视的“超极”概念,我以为国花必须PK出一个结果来!
国花是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但国花评选是民间的事。既如此,我想一个足以有公信力的媒体应该策划一场袭卷全国的“超级国花”评选活动。问题是往深里想,花儿虽美着,但它不像“超级女声”的超级女生们一样是些大活人会想尽一切办法地自己秀,拉选票,再一次掀起真正的娱乐民主高潮。花不言,只能任人各抒己见。据说中国花卉学会曾发布了四条国花评选标准:一是分布要广泛;二是外观要漂亮;三是要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四是要具备一定的经济价值。然而这个评选标准受到公众的质疑:首先,“分布广泛”是什么意思?梅花、牡丹的分布范围可是难分伯仲的;最重要的是,分布广泛并不一定最受欢迎。国宝大熊猫只在西南地区自然生存,而国人普遍极其喜爱。其次,“漂亮”这个标准就更加让人迷惑:自古以来,“什么是漂亮”只是一个主观上的感觉,没有什么人敢制定一个绝对的漂亮标准,因此漂亮沦为空泛的条件。至于经济价值国人就太懂得其重要性了,河南的洛阳山东的荷泽自然会推牡丹,要是可能我们云南还想推杜鹃呢!
具备“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国花之所以能够当选的主要条件,这就是我想说的附加值问题。前两天在情人节的网络专题里看见一个调查:收到什么样的情人节礼物最高兴?有人发贴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在情人节那天收到一个玻璃瓶,瓶子里面是男孩亲手叠制的彩纸星星。女孩当着办公室同事的面把那个瓶子砸了,因为女孩的同事们都收到了更昂贵的鲜花等精美礼品,那个女孩不知砸碎的瓶里,那散落一地的小星星里藏着一封男孩给女孩的情信……情人节文化西风刮来,情人节礼物的附加值里什么更重要?金钱物化有多重份量?情感有多少浓度?浪漫指数高不高?我以为这也可以算是一种文化附加值,可是我认为很金贵的那个男孩的礼物却未被看重。
央视10频道的《探索发现》、《见证》、《百家讲坛》、《科技之光》、《人物》等栏目是教育意义深刻的好节目,但这些节目播出时很少有广告插播,每次我看这样的节目,我就想充当台长,想好好感谢奖励这些节目的制作人员。这些节目是央视文化品位的有力支撑,但是显然它们不可能像《同一首歌》、《非常6+1》那么受到更大众的喜欢。所以我想说的是文化附加值的高低很重要,但是更大众的口位也许更重要,胜出的永远是人民呼声高的。
在中华文化的演进过程中,花卉被传统文化赋予了品格,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花文化”,其内涵成为标准之一理所当然,但不是惟一。牡丹倘最终成为PK王,我们应该祝贺。人民偏选“富贵”的美好愿望是盛世的自然选择,知识分子依然可以继续膜拜梅花的品格。这就像是超级女声的冠军是李宇春,不会是张靓颖一样。我作为普通一民众作为普通一知识分子,我想说尊重大众意愿吧,因为人民的确需要富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