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桃源小舟
桃源小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256
  • 关注人气:1,16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兴安灵渠:湘江与漓江牵手的地方

(2010-11-11 07:10:43)
标签:

桂林

旅游

古迹

摄影

文化

游记

图片

原创

分类: 桂北访古

http://s14/middle/499582e7g9424a1ab742d&690&690

 

    兴安灵渠位于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兴安境内,距桂林 57公里。兴安灵渠是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与四川都江堰、陕西的郑国渠齐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当代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称之为“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http://s6/middle/499582e7g9424a328e2a5&690&690


    灵渠又名兴安运河。建成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灵渠设计科学,建筑精巧。一条灵渠让湘江与漓江在此牵手,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成为秦代以来中原与岭南的交通枢纽,为秦始皇统一中国起了重要作用。1988年,国务院公布灵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ttp://s3/middle/499582e7g9424a4c4e072&690&690


   大小天平是建筑在湘江上游的拦江大坝。它是灵渠工程的主体工程之一。

 

http://s16/middle/499582e7g94249c7bf6af&690&690

 

  大小天平坝呈字形摆开,截断湘江,有三个作用:堵水、分水、泄水。首先它堵截江面,抬高水位,这是大坝的基本功能;第二,大小天平坝夹角设计成108°角,将湘江上游河水三七分开。正常水位下70%的湘江水被分入北渠,北上湘江。30%的河水被分入南渠,南下漓江,形成三分漓水七分湘的分水功能;第三,大坝可以排泄洪水。当水位高出坝面,多余的水量通过大坝排入湘江故道,起到调整水位和平衡水量的作用,因为大坝秤水高下,恰如其分而得名天平。大天平长380,小天平长124

 

http://s6/middle/499582e7g9424a271e4f5&690&690

 

  大小天平坝的建造非常独特。大坝迎水面承受河水冲击力较大,采用大块的方块石平铺排列。当年建坝的时候,没有水泥之类的建筑材料,石料之间的连接问题就非常困难。我们的祖先在石块间开凿了一个个燕尾槽,然后用生铁铸造大小与之相符的铁码子,再讲铁码子打入槽中,石块与石块就连接起来了。这种将木工中打榫的原理用于水利建设上是我们祖先的杰出创造。大坝的坡面用一块块薄石块竖直插列构成。这种坝面从远处看形似鱼鳞,叫鱼鳞坝。它的原理是利用大坝的冲击力,起到加固大坝的作用。


http://s7/middle/499582e7g9424a3ef5a26&690&690

 


http://s15/middle/499582e7g9424a0f4532e&690&690

 

   千古灵渠韵悠悠,湘漓有缘长牵手。


http://s3/middle/499582e7g94249e643e52&690&690

 

    铧嘴--在灵渠大小天平前,是将七分水流入湘江,三分水流入漓江的分水石堤。它形如犁铧,呈不等边的四边形,三面有石堤,一面紧接大小天平。两条近似平行的南北边堤,分别为7343米,和23米,形成北偏东60度锐角,是铧嘴的顶部。南北边堤相距23米,整个铧嘴面积有一千多平方米。


http://s11/middle/499582e7g942499cd5e5a&690&690

 

    陡门是灵渠上的船闸。自秦开通灵渠以后,它就成为中原于岭南交通的枢纽,一直沿用2000余年,到1936年湘桂铁路通车,航线才慢慢冷清下来。由于枯水季节灵渠的水位低,不能保证正常航行。为解决枯水季节通航,我们的祖先创制了这种古朴的堵水装置:用竹木堵水。船闸设置在有些坡度的河段,形似大门,得名陡门。陡门起到关闸蓄水,提高水位的作用,是现代船闸的鼻祖。宋代,灵渠陡门最多达36处,因此灵渠有陡河的别称。


http://s2/middle/499582e7g94249a845dd1&690&690

 


http://s14/middle/499582e7g94249b2c32dd&690&690

 


http://s9/middle/499582e7g94249bf2a958&690&690

 
http://s1/middle/499582e7g94249d331cf0&690&690

 


http://s4/middle/499582e7g9424a660ed63&690&690

 

   南陡阁


http://s4/middle/499582e7g94249dcbb723&690&690

 


http://s2/middle/499582e7g94249f1b54a1&690&690

  分水潭


http://s14/middle/499582e7g94249fa4b20d&690&690  

 


http://s13/middle/499582e7g9424b082e49c&690&690

   《满江红·灵渠》
     
这首词是郭沫若先生1963328游览灵渠时写下的。当年两位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和翦伯赞相邀来到灵渠,面对这样一个伟大的文化遗存,郭老感慨万千,挥毫写下了这首《满江红·灵渠》。郭老在这首词里概括了灵渠工程的特点,给予了秦始皇高度的历史评价。整首词如下:
       1963328,天气晴朗,往兴安观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史禄所凿灵渠,錾山通道,连接长江、珠江水系,两千余年前有此,诚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北自长城,南来至,灵渠岸上,亲眼见,秦堤牢固,工程精当,闸水陡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有天平小大,溢洪流,调分量。湘漓接,通汉壮,将军墓,三人葬,听民间传说,目空君相,史禄开疆难复忆,猪龙作孽忘其妄,说猪龙,其实即祖龙,能开创。


http://s13/middle/499582e7g9424a886466c&690&690

 

      秦文化广场占地2000平方米。有多件体现秦文化风格的石雕,我们可以看到秦统一后使用的半两钱。当年秦始皇统一币制,以黄金为上币,半两钱为下币,供日常市场买卖流通。秦半两外圆内方,暗喻人们为人要外表圆通,内心方正,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还可以看到统一度、量、衡后使用的方升、高权、矮权以及由秦统一后推行的小篆刻写的始皇初并天下诏告臣民的诏版。这些雕塑中最大的一件是一个4吨重的龙耳方壶。据说,这个壶曾经是始皇酒具,因为史禄凿渠有功,始皇龙颜大悦,便把自己喝酒的酒具赐给了史禄。


http://s6/middle/499582e7g9424a96b1425&690&690

http://s13/middle/499582e7g9424a718134c&690&690

 

http://s6/middle/499582e7g9424a7eda4b5&690&690


http://s3/middle/499582e7g9424aa2246a2&690&690

 

   美龄桥

http://s13/middle/499582e7g9424aae89d2c&690&690

 

   四贤祠因为奉祀历史上对修建灵渠和维修灵渠做出重大贡献的秦代监御史禄、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唐代桂州刺史李渤和鱼孟威而得名。现存四贤祠为1985年重建。广西著名书法家李雁为四贤祠书写了对联:只此江山分楚越,史君才气卷波澜。


http://s13/middle/499582e7g9424ac75603c&690&690

 

    飞来石——在兴安灵渠的秦堤之上,距南陡500米。石高4米,周长20米,近正方形。石的上方,平坦如台,有级可登。平台上有两株桂花树裂石而出,亭亭如盖。飞来石无倚无根,独耸于湘江故道与南渠的二水之间,给人无限遐思。或说来自峨眉,或说飞从天外,或说猪婆龙为孽,飞来镇妖神石,灵渠赖以长存。宋以来,历代诗文题刻凡11件,有砥柱石虬如夜月潭辉、《重修灵渠记》等。


http://s12/middle/499582e7g9424ad3ba77b&690&690

 

    秦堤 在兴安灵渠的南渠与湘江故道之间,筑于秦,用以防止南渠渠水泄入湘江故道,保护南渠不受洪水冲击。堤高27米,宽45,最宽10余米,自分水塘至大湾陡,全长315公里。堤下1多处开了渠眼,丰水期可排洪,枯水季节则溢出细流以灌溉农田。堤上古木成荫,构成七里长堤风景道。

 

http://s10/middle/499582e7g9424ade37cf9&690&690

 

   千古灵渠


http://s16/middle/499582e7g9424ae7c1edf&690&690


 


http://s2/middle/499582e7g9424af0580e1&690&690

 

   湘江故道


http://s8/middle/499582e7g9424afea4a07&690&690


 


http://s7/middle/499582e7g9424b11b8386&690&690

 

   灵渠边的南陡村,据说他们就是当年守陡人的后代。


http://s8/middle/499582e7g9424a03d51f7&690&690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一条灵渠成就了中国统一大业,显示出先人们开山引河的智慧。

 

http://s13/middle/499582e7g9424ab9fb3ac&690&690

 

  千古灵渠在此静静流淌,湘江与漓江在此牵手。秦汉文化在此传承,中原汉文化与岭南百越文化在这里融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