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讲伤寒论 - 14
(2013-07-22 13:33:36)
标签:
胡希恕讲伤寒论小柴胡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小建中汤健康 |
分类: 中成药 |
第99条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你看看这一段同上面那一段证候差不多,那么伤寒也好,中风也好,到四五天,五六天,六七天这个时候,一般都是多传少阳病,在临床上也是,这个感冒一过去,头两天,到三四天,四五天,它就传少阳。“身热恶风”,这个身热不光传少阳,里头也有热,就是身热,都是发热了。恶风,表还没罢。“颈项强”,你看他也搁个颈项强,两侧谓之颈,后面谓之项,这就是既有太阳病,也有少阳病,所以颈项俱强。“胁下满”,这就是胸胁苦满了,这是有少阳柴胡证了。“手足温而渴”,手足温又渴,里有热,但是也不到整个阳明病的情况。在这个情形,所以是三阳并病的样子,就是由表证传入半表半里,又系于里了,里头也有热了。
这个三阳并病啊,也应该取少阳治之,所以他用小柴胡汤,这是个定法。怎么讲呢?表证是可汗,少阳病不能发汗。里实证,里有热可下,少阳病不能下,我们讲到少阳篇里都有,所以这个三阳并病,既有少阳病存在,又不能汗,又不能下,只能够取少阳治之,这是定法,在临床上也是必要的。我们在临床上常遇到这种情形,表证过去了,表证还存在,也还怕冷,怕风,可是呢少阳病相当地明显,尤其胸胁苦满,这是少阳病的部位,那么他又渴,手足也热,或者身热,这里头也热了,里盛也有了,那么这时候我们要用啊,就用小柴胡加石膏最好了,这一段也是的,不光他没说,就说个小柴胡汤主之,我们在临床上呢一般都用小柴胡加石膏,这个可以说是百发百中,这个在临床上常遇到这种情况。
那么这个同上面不同的在哪,你们看一看,就是一个渴饮水而呕,这个没有,他渴,不是饮水而呕,不是水逆,所以这个可以用小柴胡汤。那么这个他没说发黄,就即使发黄,有小便不利,也可以用小柴胡汤,没问题的。那么就是上面那个只用小柴胡汤不行,我们通过实践,用小柴胡汤合用茵陈五苓,我认为是最好了,这是上面那个,“柴胡不中与也”那个,那个用小柴胡汤与茵陈五苓合用最好了,因为什么?因为柴胡证还很清楚嘛,但是只用小柴胡可不行。那么这一段呢,就是小柴胡汤证,所以就用小柴胡汤就行了。所以这个他就怕你上面不明白,他在这里又附这么一节,99条就这样了。那个“柴胡不中与也”,不是根据上边的柴胡证而不得与柴胡汤,是因为有个“渴饮水而呕”,这是水逆证,小柴胡汤不能够用的,指着这一条来讲是不行的。在这里,这一节就证明前一条为什么不能用小柴胡汤的意思。
第100条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阳脉涩”就是脉浮涩,谓之阳脉涩。阳就指着外面,浮取脉涩,但是按着呢脉弦,上下弦直有力,那么这类的脉呀就是里寒,外血不足,就是中虚有寒,那么营卫不足于外了,所以阳脉涩阴脉弦,那么这个是小建中汤的脉,中气虚嘛,虚者生寒嘛。那么中气一虚,不能消化水谷,所以外面营卫气虚,阳脉涩,涩是血不足啊,津液不足脉也涩,这是一个说法。那么根据这个,“依法当腹痛”,但是这个弦脉呀也为少阳脉,阳脉涩,真正少阳病,尤其到柴胡证这个阶段,气血也不足于外,血弱气尽嘛,咱们头前也讲了,阳脉也是涩,那么按着脉弦,这是少阳病,那么小柴胡汤证呢也是腹痛,所以这类的脉,“法当腹中急痛”,这种脉依法应该腹中发急痛,这个急痛啊也可以说是拘挛痛,拘急痛,现于小建中汤。那么根据这个脉呢,小建中汤脉是这样的,里有寒,弦主寒,也主疼,拘急痛啊脉也弦。根据里虚寒而营卫不足于外,这是小建中汤证,那么这个脉同时都存在。这个柴胡证腹痛也有这种脉,为什么先与小建中汤?这个我们讲很多了,里要是需要温补的,必须先救里,这个是先里后外,这个少阳在半表半里,里之外呀。这也是定法,所以他先用小建中汤。那么根据这个脉,既有小建中汤证,也有柴胡证,所以他先与小建中汤,也是先救里而后外的意思。“不差者”,不差者不是一点没好,总是这个疼没完全好。没完全好,那就是柴胡证的问题了,所以“小柴胡汤主之”。
这一段在临床上也容易遭遇的,因为这个脉,小建中汤也是这个脉,柴胡证的脉也现这种脉。那么根据这种脉,这个病人的肚子疼,这种脉应该肚子疼,所以“依法腹中当急痛”。那么既可能是建中证,也可能是柴胡证,得先怎么治呀?得先温里。这个里需温需补都得从里治,这个里需攻需下,那就先从外治,这是定法,我们头前讲很多了,这一段也是这样。那么也就是说是阳脉涩阴脉弦,根本这个脉呀既有建中证,也有柴胡证,在这个治疗的结果上来看,所以先与小建中汤,这也是一定的治疗的步骤,要是没完全好,再用小柴胡汤主之,绝对能好的。
小建中汤这个药啊,就是桂枝汤增量芍药,原来芍药是3两,现在是6两,这个芍药就治拘挛痛,腹发拘挛痛。但是芍药微寒,里虚有寒,光用芍药是不行的,得搁饴糖,大量饴糖,他搁1升啊,这个1升啊拿现在说是1碗,就那个茶杯呀1杯,我们平时开药都搁1两半,这个饴糖甜,是甜都能补痛,饴糖配合芍药治腹急痛相当有力的,为什么叫小建中汤呢,在桂枝汤的基础上,桂枝汤是解表的,那么这个方子就是治桂枝汤证,在桂枝汤的基础上,中虚有寒而腹急痛,它是这么一个用法。那么这个方子也解表,有很多的里虚而表不解,腹痛,这个方子也非常好使。咱们说甘温除热呀,这个方子也是甘温除热一个代表方剂了。肠结核腹痛发烧,我用这个方子治过,挺好使的。所以小建中汤还解表呢,不是整个建中,所以叫做小,不像大建中,大建中整个是温里补里。
第101条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证而下之,若柴胡汤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是一段,下面应该还另有一节。凡柴胡汤证而下之,若柴胡汤证不罢 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这是两段。无论伤寒或中风,如果发现柴胡证,但见其中主证中一证,就可以用柴胡汤。这个主证是什么呢?往来 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是柴胡四证。那么不是说柴胡证这四个都具备,他意思是这个,其间有一个主证,就有机会用小柴胡汤。他这个话我 们要活看,这一证也需要结合其他的脉证而来观察,后头有例子。并不是说非得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具备才用柴胡汤,不是的,不要这 么样子看,而这四个主要症状其中有一个,再观察脉证可以用小柴胡汤的一样可以用,不必都具。这是一节。
“凡柴胡汤证而下之”,这个柴胡汤证不应该下,如果误下,那么这个柴胡汤证幸而未因下而罢,柴胡汤证还存在,那么这个时候还可以用柴胡汤治。“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这句话呀给后世造成很大的问题,这就说柴胡汤是发汗,它哪发汗呀,这个“蒸蒸而振”,蒸蒸是热象,那么服完柴胡汤之后,先蒸蒸然人感觉发烧,蒸蒸然,继而打战战,“而振”,振就是就是振战,打寒战,然后发热汗出,病就好了。这不是出汗嘛?其实这是冥眩状态,哪有这么出汗的。这是什么道理呢?一个病,邪盛正虚的时候,我们吃药要中病啊,常常发生冥眩状态。冥眩状态,古人有这么一句话,咱们头前也讲了,就是“若要不冥眩,厥疾不疗”,这是《尚书》上一句话。所以服了药之后,有一种特殊的反应,不正常的反应,很吓人的,你看这个也很吓人的,折腾人 啊,蒸蒸而振,这个蒸蒸不是个好发热的样子,这个人感觉里头啊其热蒸蒸的,然后打寒战,完了出一身大汗。可是这样,这叫冥眩,这就是药中病发冥眩。不是说 服柴胡汤都这样的,下之后,这个要注意的。那么这个病误给下了,挫伤人的正气,体力虚衰了,可这个病还存在,这个时候与柴胡汤常发生这种情形,所以我们在 临床上要注意这一点,假设这个病人原起就是柴胡汤证,已经吃了泻药了,柴胡汤证还存在,给柴胡汤常发生冥眩,这时候你得告诉病人,不告诉他,非上急诊不 可。
蒸蒸而振,出一身大汗,他就吓坏了。你告诉他这是冥眩,有这个情形这个病马上就好。这个不是柴胡汤能发汗,柴胡汤不 能发汗的,这是冥眩状态,冥眩状态常有这种情形。这个柴胡汤啊有这么一个问题,常有这种反应。人要不虚,没有这种反应,或者久不治,再者就是给吃错药了, 伤人体力了,那么这个时候柴胡汤证还存在,当然得与柴胡汤,可这个时候就常常地发生冥眩状态。这个要告诉病人的,所以这个时候要给他吃这个药,说你加小 心,吃这药有这种反应,可有这种反应非常地好,这个病马上就好了。也有时候不发生这种反应,你身体不那么虚,就不发生这种反应。发生反应不要害怕。它不是 发汗药,这个一般注家呀就根据这句话,说柴胡啊升散,把柴胡也弄个发汗药,不是的,他就讲柴胡汤有这么种情形,如果下之后柴胡证不罢,可以与柴胡汤,没有 问题的,但是有这么一个问题,发生冥眩状态,蒸蒸而振,然后发热汗出,但是病马上就好。
第102条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那么小建中汤也不光治肚子疼,那么伤寒二三日,表还不解呀,但是中虚,血也少,血不足养心,心才悸,心中悸,悸就是 跳。这个血少不足以养心而心中悸。表不解这就补充上边这个小建中汤,不是光治肚子疼,小建中汤治腹痛那是如神,那非常好使。那么无论是虚寒性的胃溃疡,或 者其他一般的腹痛,小建中汤都好使。但是小建中汤是由桂枝汤证而来的,它也解表,如果中虚有寒,血气不足,这种表不解可以用它。那么证候呢就是心中悸而 烦,一般表证心都不悸。
第103条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太阳病已经十来天了,“十余日”,他也就暗示已经传入少阳而为柴胡证了。“反二三下之”,那么大夫不知道用柴胡汤,而反一再吃泻药,“二三下之”嘛,到四五天的时候了,就是泻下两三天,接着不就是四五天嘛,“柴胡证仍在者”,这个仍在者,可见经过十余日的时候柴胡汤证就发现了,所以他这个文章都这样子。那么经过十余日,我方才讲,已经传到少阳,怎么知道的呢?这句话就知道了,“柴胡证仍在者”。那么也就是说太阳病在十余日的时候,已经传入少阳而发生柴胡证了,那么这个大夫不知道用柴胡汤,他反二三下之。那 么下后了,到第四天、第五天了,柴胡证还不差,没因下而罢,还仍然存在,那么这个时候呢先与小柴胡汤,还是柴胡证嘛。但是由于这个误下,把半表半里的邪 呀,大部分都引入到里去了,他病于里了,所以表有邪,你吃泻药,虚其里,中医讲这句话嘛,“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里虚了,这表邪也趁里虚而入里。半表半里少阳病,在半表半里,没到胃肠里头呢,吃泻药,也虚其里,半表半里之邪也陷于里,这个就是的。
虽然柴胡证仍在,但是已经病于里了。先 与小柴胡汤,呕还不止,心下急,这个心下就是胃这块,胃这块儿实得厉害,心下坚痛,又硬又疼,甚至于不可触按,那是胃实得厉害。心下急就是觉得这块痞塞不 通,痞塞,急。急这个字,急是紧啊,里头没有地方,感觉外边急,心下这个部位不是。所以注家对这个集解是很多了,李东垣说是心下急就是那块儿不宽绰,不宽 快,这也通,反正。这个急呀就是不通,觉着这个地方小,不宽快,就像挺肥个人穿个小衣裳,紧,不宽绰,所以叫做心下急,也就是里实较比轻微的,不到大承气 汤那个心下硬还疼,不到那个程度,只是心下急而已。“郁郁微烦”,也不像阳明病那个烦躁得厉害,郁郁也就是默然,烦得不太重,说明这个病陷于里,里不是那么个实法,所以他不用承气汤。“为未解”,虽然与小柴胡汤,旁的证都解了,“呕不止,心下急”还存在,这个病还是没好呢,应该与大柴胡汤,下之就好了。半病于里也,这就是由半表半里由于吃泻药,而又病于里,就是少阳阳明并病。
那么为什么吃小柴胡汤而呕不止呢?大 柴胡汤这个呕比小柴胡汤这个呕原因更复杂,小柴胡汤这个呕只是胃里头有停饮而已,有热激动胃里头的停水,所以往上逆呕。大柴胡汤两个问题,一个与小柴胡汤 这个原因同时存在,另一个关键是大便下不去,气不得下行,都往上攻,所以心下急呢,这个呕只是用半夏、生姜是不行的,你还得想办法通大便,导这个气下行, 这个呕才能除。所以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都有呕,但是大柴胡汤这个呕用小柴胡汤不行,呕不止,因为什么?心下急解决不了,非用枳实、大黄不行。本来是小柴胡汤证,由于大夫误治,二三下之,把这个邪又引到里头去了,那么小柴胡汤证还存在,但是大柴胡汤证已经就有了,所以吃小柴胡汤那是对的,不是错误,但是由于呕不止,心下急,这还有一半没治,还得吃大柴胡汤泻下就好了。
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的药物组成是不同的,没有人参了,大柴胡汤把人参去了。由于呕得厉害,生姜加量了,你看生姜是 5 两呀。由于心下急,他搁枳实、芍药,芍药也有点缓下的作用。那么另外呢应该有大黄,这个书上大黄没搁,不对,有大黄,大黄2两,应该有,方后注的有,他说“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他说还有一个方子是有大黄的,“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这是林亿他们在后头注的。所以这本书有些错误,那么缘起这个本不是一样的,有的本没大黄,有的本就有大黄。这个本就没有了,其实应该有的。你看看小柴胡汤不搁人参,为什么?在小柴胡汤这个阶段啊, 这个病由表往里传,就因为里虚,血弱气尽,所以加人参。加人参两种意思,一个由于里虚嘛,加人参使着病不能再往里传,同时也扶助正气驱邪。这个大柴胡汤就 不然了,这病已经进到里头去了,里实了,里实是病实了,那么这个时候你再补里不行了,你补里了,就像咱们现在比方就是关门抓贼,你得想法去病了,病在那块 你补那块就不行了,所以这块儿非去病不可,这个人参反倒碍事了,不能搁。他搁枳实、大黄、芍药,这是必要的。所以那个地方虚, 邪没到那你要补,邪已经来了,邪在那成实了,你非驱邪不可,那你还补什么,补了,越补病越实,那就坏了。所以大小柴胡汤的药物不同,主证则各异。头一个, 小柴胡汤这个阶段,胃里头一点病没有,邪没进到胃里头去,那么加强胃气,使得邪不往里头波及,而且扶正以去邪,那是对的。邪已入于里了,你再补里就坏了, 补里也是补邪了,所以这阵儿非去邪不可。邪去了,邪一去,病治了。所以这个用药是不一样的,我们在临床上也是这样的。所以这个表证,表实的非攻表不可,不 能用补药,这个我亲身遇到过,这也是年头很多了,也是个挺有名的名医呢,遇到一个咱们现在说就是温病啊,那热得很,他给人吃的就是银翘散这类的药,同时给 加鲜生地。北京早先有个陋习,爱用鲜生地这个药,说解热。那个不行,它是补药啊,是强壮性的一种寒性解热药,那当时这个表实证的时候你搁上就不行,所以这 个人啊后来这个病用得相当得重,就这个生地,他用得相当的重,用了 8 钱吧,我记得,后来我给看的。所以这个表实,你攻表, 补药是用不得的。里实,病实于里,也不能够补,所以里实证这个实都是这么实的,我跟你说说。病实人虚了,这就坏了。你是补,这个病不受补了。攻病,人受不 了了,这要死人,我们讲阳明病的时候就有了。阳明病的死呀,他这个本病的病实,一攻就好,所怕在哪呢?怕人虚,人虚得厉害了,那你动不得手了,所以这个阳 明病有急下证嘛。这个病来得非常的猛劲,非及时攻下不可,稍一延误,这个人体力虚衰得厉害,这个病来得非常的猛,这就是不能救治了,你再攻人受不了,这后 头讲的。
在这我们讲的大小柴胡汤的问题,大柴胡汤为什么,病传进去,当然人也虚了,为什么不搁人参呢?搁不得。这个贼进屋子了,你把贼得撵出去,关上门子还行嘛?关上门好,它和你拼了。这是用药的一种规则呀,你看古人这个方剂就明白了。
第104条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柴胡加芒硝汤方
柴胡二两十六铢
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下之以不得利”,这个以是错的,应该是而,把以改成而字对。本来是太阳伤寒,已经十三天了而不解,当然这个病是传入半表半里,而又系于里了。“胸胁满而呕”,这是柴胡证,传入少阳,所以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这是阳明病。日晡所就是日将暮的时候,古人说就是申酉时了。这个胃里头要是实,热结于里,常在日暮所的时候特别发热。这个潮热啊也有两种解释,古人把潮热解释成什么呢,解释一 个定时,日晡所嘛,在这个定时来热叫潮热,不对的。这个潮热就是其热如潮啊,潮热它厉害,其势来得汹涌,阳明病就是这样子,这个热,其热如潮。它要日晡所 发热谓之潮热,那它就不叫日晡所发潮热了,所以两种说法还是我后头说这个对的,潮热就是其热汹涌,所以阳明病蒸蒸发热,蒸蒸,这个热从里头往外蒸,蒸蒸发 热。“胸胁满而呕”,说明病已传入少阳而为柴胡证。“日晡所发潮热”呢,病由半表半里又传于里了,而有阳明病的这种情况了,所以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已而两个字也是多的。日晡所发潮热,微利,在《玉函经》上大概都是微利,没有已而。已而就是然后,就是日晡所发潮 热之后下利,这么讲也行,不是不行的。但是这个意思呀,就是既有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微利。这个微利也是阳明病啊,它是热利呀,可是在这地方还不知 道是热利,底下有解释,这个是吃错药的关系。那么根据上面那个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这就是少阳阳明并病,就是我们方才讲那个,既有少阳病,又有阳明 病,就是少阳阳明并病,也就是大柴胡汤证。这个微利一会儿再讲,现在先不要(讲)。“此本柴胡证”,那么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这是少阳阳明并病,就是少阳病没完,阳明病就发生了,所以日晡所发潮热,那么这是大柴胡汤证了,这个“此本柴胡证”就指着大柴胡汤证说的。而用大柴胡汤下之不会得利的,下之而不得利,这个下之就指着用大柴胡汤。“今反利者”,那么现在微利是为什么呢?在这提到微利了,“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这是由于这个微利不是这个本病应该有的,就是既便吃 了大柴胡汤也不会微利的,这是医以丸药下之,是非法的治疗。这个丸药下之指着温性泻药,指着巴豆,古人常有这个巴豆下剂。这个巴豆是热,本来是个热病嘛, 吃巴豆哪行,所以非其治也,但是巴豆的泻下非常地剧烈,所以药后啊,这个丸药一半时是不完的,这个人还是有微利,它是这么来的,这是非法的治疗的结果。
那么现在这个病人还潮热,说明还是里实,那么当然还是有胸胁满而呕了,他既有柴胡证又有里实证,还是少阳阳明并病了,可是他吃过巴豆了,里虚了,他微利,那么这时候大柴胡汤不大怎么适宜了,要缓一缓,“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先治这个胸胁满而呕,这个少阳共里来说,少阳在外,阳明在里,这个外不是解表了,这是指着少阳与阳明这个位置上来说的。“后以柴胡加芒硝汤”,那么然后用小柴胡汤加芒硝去潮热。这 个胃家实呀只是实、满、胀,不用芒硝,只用小承气汤就行。有潮热,你非用芒硝不可。这个芒硝共这个石膏都是大寒药,解热,那么这个大黄呢也不能说不去热, 但是解热的力量照芒硝差得多,所以他不用大柴胡汤,这个时候就因为泻下之后,人虚了,还以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上芒硝,通其大便,解其潮热就行了。这个柴胡加芒硝汤也是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就因为吃完泻药之后的关系,不然的话就是用大柴胡汤就可以,那么如果热甚,可以加石膏。那么这个方子就是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半夏、大枣,这不就是小柴胡汤嘛,另外加上芒硝。
这个份量啊,你们看这个份量与原方不同了,古人是这么用的,把小柴胡汤煎出来了,吃一煎,吃二煎,最好那一煎,古人 一煎三剂,他吃了两次,最后那次加上芒硝,就是这个份量。就是柴胡证啊取三分之一加芒硝,先用小柴胡汤。我们现在用呢,就是小柴胡汤里头加芒硝。可是应该 先吃小柴胡汤,先服小柴胡汤,你先不要加芒硝,小柴胡汤吃完了,你再另开一个加芒硝的。古人这个方剂的药量啊不是把这个量缩小了,他那个一煎三剂,一剂是 分三次吃,吃了两次,最后一次,一回吃一碗啊,一升嘛,把那一碗药留着,后来他搁 2 两芒硝,再拿锅温温,他是这么一个办法。所以这个方子就治小柴胡汤证,大便不通发潮热,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你看后头写的,这八味药,以水四升,煮取二升,把渣子去了,然后搁芒硝,是芒硝都要这样,芒硝不要煎,可是搁里头不化呀,再上锅温温让它开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