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讲伤寒论 - 12
(2013-07-18 11:54:41)
标签:
小柴胡汤胡希恕讲伤寒论真武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四逆汤健康 |
分类: 中成药 |
第92条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应该“宜四逆汤”,应该有个“宜” 字。在成无己本上就是“宜四逆汤” 。应该有个“宜” 字,不是“四逆汤方” 。这是前后没有回文,不衔接了。”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 很含蓄啊,这个咱们可以看看少阴篇,这就是从少阴篇这节来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我看看多少节,哦,301,你们看看,少阴篇301这一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它是根据这条来的,少阴病也在表嘛,他开始得的时候,这个少阴病啊,以不发热为常的,脉也不沉,所以这个少阴病,在太阳篇头前就有,“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就指着发于太阳病,发于阴就指着说的发于少阴病,所以这个一般(感冒?)也有的,所以在临床上 要注意,它就来了,不过这个少阴病少见,身体素虚或者是老年人,他开始得病就是少阴病,这个体温呢,病人不觉得发热,你要试闻,体温也挺高的,所以这个发病开始,不发热,只 恶寒,所以大概有少阴病。那么这个呢就是,少阴病始得之,反倒发热,本来以不发热为常,而反发热,脉一般也不沉,而脉反沉,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就是表证内有停饮。
这个沉啊,《金匮要略》上有,脉得诸沉,当责之于水,里有水,脉就现沉。那么少阴病这个病啊,又里有水,这个少阴病为之在表的期间最短,就是两三天,他如果里头有水一传里,非传到太阴不可,所以这个时候啊赶紧去饮,他搁细辛嘛,细辛也是主水饮的一个药,所以小青龙汤里头也搁细辛嘛,我们这一段就是接着这来说的,“病发热头痛,脉反沉,” 就指着这个“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就指着这段。”若不差”,就是服了麻黄附子细辛汤,而病还不好,”身体疼痛”,身体疼痛还可以有表证啊,可是有表证,已经吃过麻黄附子细辛汤,而脉沉,不愈呀,那么说明不能再发汗了,少阴病更不像这个太阳病,那么这也得赶紧救里了,温其里以去其 × 中。由于这个少阴病要转入太阴,这个死亡率相当地高啊,所以近来,大家留心老年人得感冒死亡的非常地多啊。这个要得少阴病这种感冒,传里而并发太阴病的时候,死亡率相当地多。所以这个时候,得了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而脉沉,还主为里,虽然有表证,这个里头阴寒太盛了,赶紧舍表救里,或者是个当救其里呀,这根据上一条啊,当然也有四逆汤,这个地方都很好。不过这个一般注家都搞错了,他没前后看,他觉得若不差,你看这个书上的不解呀不差呀,都有用意的,不是随便搁这么两个字,随便搁两个就没意思了,象这个头痛发热,脉反沉,他搁个若不差,什么意思啊?若不好,在这就讲不通了,就是根据那一条(301),他说“病发热头痛,脉反沉”,不应该脉沉,它是表证啊,由于里头有停水,里头停水有时候胃虚才停水,也就是虚寒,一方面要解表,依法呀,根据那一条,同时要用细辛去其寒饮。那么吃这个药还不行,这个阴寒太深,得赶紧舍表救里,它是这么一个。所以这一段根据字面讲,讲不通。
那么四逆汤头前讲过了,就是甘草、干姜、附子,甘草干姜汤加附子,这是温里最有力 量的药了,后头说的温里回阳啊,其实就是温里。
第93条
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这个太阳病,法当汗解呀。这都根据这头一条,就是“本发汗,而复下之”,“本先下之,而复发汗”,就根据这一条,所以呢这个治误就是逆治。太阳病依法当汗解,当发汗,那么先下,那病不会好的,“而不愈”,一看,不好,又给人发汗,这是错误的。那么太阳病误下,表不解,也不能再发汗,只能用桂枝汤,所以桂枝汤要特别记住桂枝本为解肌,我们方才也讲了,汗下之后表不解,只能用桂枝汤。他说多发汗啊都指着麻黄汤。那么这个大夫就乱来 了,先吃泻药就错了,而表不解应该用桂枝汤以解肌,不应该用麻黄汤以发汗。”因复发汗”,他又用麻黄汤来复发汗了,一误再误,这个下之虚其里,发汗呢虚其表,以使表里都虚,表也虚了,里也虚了。”其人因致冒”,这头前不有嘛,”发汗,若吐、若下,” 这都能够亡津液 亡血液。这个就是由于表里俱虚,人丧失了大量的体液,就是贫血了,这个”冒”,就是昏冒,就是现在咱们说脑贫血,这是一时的,不是素日贫血了,由于治疗的关系,一时他脑贫血而昏冒。”冒家汗出自愈”,那么没有其他的毛病,他一时的现象,津液恢复就好了。津液恢复,表和了就要出汗,这个就是自愈的现象。冒家汗出自愈,不是让你发汗,这个汗出说明津液已和了,营卫已调了,恢复了,津液恢复,血液也不贫了,这冒就好了。那么底下这有个解释,为什么呢?就是”汗出表和故也” 。这个汗出啊,由于这个汗下失法,一时津液血液都虚,一时地眩冒发作。那么如果他要是出汗了,津液已恢复了,表和了,表和了,津液也恢复了,他这个冒就自然好了嘛,就这么个道理。如果这时候你看还没和,丧失体液太多了,那么大便也干,那么你再”然后复下之”,再和其胃,底下这一段都是接着这一段讲的。
第94条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这个就是接着那一段,本来是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这个太阳病还未解,这个未解也不是随便搁个未解呀,本来就是太阳病,“脉阴阳俱停” 下来就完了呗,搁个“未解” 干什么呢?他要澄清这么个道理,就是汗下失法而太阳病还未解。那么这时候看他的脉,“脉阴阳俱停”,阴阳啊就是外以候阳,里以候阴,脉阴阳,咱们在太阳中风头一条就讲了,“阳浮而阴弱”,浮取这个脉就是候其阳,沉取其脉就是候其阴,那么浮沉这个脉“俱停”,咱们说这个停停当当地,停停当当,就是没有什么偏差,就是脉无论浮取,无论沉取,脉都停当,也可以说都挺宁静,这就是阴阳自和了,那么这个“发汗吐下后,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就是表里内外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形,这个脉也阴阳自调,这个停不是停水那个停,有的给解释错了,说有停水,那是怎么成自愈呀。这个古人有这么一个讲法,停停当当。
“必先振栗汗出而解”,那么这个暗含着也有这个“冒” 啊,就是头前这个,这个我们看看《金匮要略》就有这个,所以亡失体液太多就那么病。那么这个病还是没好,但是这个脉呢阴阳自调,”必先振栗汗出”,这是什么意思?就是津液恢复了要自汗出,但是必先振栗汗出,振栗汗出就是咱们说的战汗,那都是冥眩状态。所以有病或者是误治之病,这个人虚了,如果要是治愈的话呀,要发作冥眩,他恢复的时候,本来津液恢复要出汗的,但是这个出汗以前要颤抖,战汗,打寒战,振栗,打战战,然后复以大汗,好了,这是说这个脉阴阳俱停。
“ 但阳脉微者”,这个微也不是脉微欲绝这个微,这个微当作弱字讲,阳脉微者就是浮弱的脉,浮缓浮弱的脉。浮缓浮弱还是在表嘛,就是桂枝汤证。但是这个脉不象有毛病了,它是脉浮但是弱,这不是太阳中风脉嘛,桂枝汤证了,”先汗出而解”,这个不是自愈的样,得让人再出汗,用什么法子?用桂枝汤。这是在言外用桂枝汤了,书上没有写,但是我们要理解。
“ 但阴脉微者”,浮取没问题,脉沉而缓弱。那么仲景这个脉呀,浮缓为中风,沉缓为亡血呀。咱们开始讲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阴弱,你死劲按,脉内不禁按,那血少。这个血少那是里不和呀,这个书这是简略,那么怎么个里不和呀?就是胃中干,胃有热,丧失人的阴分,所以按着缓。但是在临床上我们不能根据这一条,你总是要问的,这个人口干啊,大便秘结不通啊。他的书可都没提,但是我们在临床上也不能光凭脉,必须脉证结合起来看。那么一般上说,根据这一条,汗下失法而造成这个病不解,有可能脉浮缓,这是个表证;脉沉缓沉弱,这是里不和,病在里,一般说是宜调胃承气汤。但是我们在临床上呢不能说是遇到一个沉缓的脉,不问证候就给开调胃承气汤,那是不行的,你必须要证与脉对照起来,头前这个也是,脉浮缓,也得有证候,他这个没详细说,这是个略笔,这一段接着前一段。
第95条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这本来是太阳中风重出了,他主要是让你认识脉的阴阳候愈的问题。“发热汗出者”,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这是太阳中风证。他搁个“此为荣弱卫强”,你们看看头前那个太阳中风,“阳浮阴弱”,阴就指着荣,阳就指着卫,那个是阳浮阴弱,这个搁个荣弱卫强,这是互词,他是特意让你在这明白,我们说的阳浮阴弱,也是卫气向外,他在底下解释好了,”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这个营之所以弱,由于汗出,或者汗出于营啊。那么这个 卫不共营协调往外跑,所以它强,脉也浮,这个就告诉你阴阳,所以在《金匮要略》上有的,他说是”浮缓之为中风”,我们轻取脉浮,这是中风脉,沉缓则为亡血,就是浮而缓弱,就是太阳中风的脉。那么就这两个分开呢,外以候卫,内以候营。就是脉的阴阳,要不搁这一节没有用啊。搁这一节就告诉你,营卫诊法就是阴阳,就是轻取沉取而已。
那么这是太阳中风证,那么这一节也是说上面一节”脉阴阳俱停” 那个阴阳的问题。在这他又重申阴阳以候营卫的问题,要不然的话,搁这一节就一点意思没有,就是重复太阳中风证嘛,发热恶寒,阳浮阴弱。
第96条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 半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 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岑,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者,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这个头前讲了,也有病的转变,都是一个误治。那么太阳伤寒也好,中风也好,在五六天的时候,这个病一般地说要由表传入半表半里,他说“伤寒五六日,中风”,不是太阳伤寒五六日了又中风的,不是的,五六日呢有个逗点,他说伤寒五六日,或者中风五六日,他这个口气呀就是无论伤寒和中风,在五六日的时候,一般这个病要由表传入半表半里,这一般是这样的。
往来寒热”,这个太阳病啊是发热恶寒,尤其恶寒为“必恶寒” 嘛,发热与恶寒同时发作。 这个阳明病在里头,是不恶寒但发热。这个半表半里呢,是寒热交替出现,“往来寒热者” 就是寒往热来,热往寒来,交替出现。那么这个道理呢,后面要讲的,现在先不说这个所以然。那么就这个寒热来分析呀,表与半表半里有这么些不同,发热恶寒太阳病,不恶寒但发热这是阳明病,往来寒热,这个热型啊也不一样,根据热型啊也能辨太阳、阳明、少阳。
“胸胁苦满”,胸、胁,这个半表半里的部位呀,就在胸腹的两个腔间,胸腔、腹腔,就在这个大部位里,那么外接近表,内接近里,胃肠也在胸腹腔间啊。那么这个地方有邪气结之,所以胸胁苦满,就是胸胁这个部位,苦满,就是以满为苦,当作苦,劳苦,意思就是苦 于劳动。
“ 默默不欲饮食”,“默默”,在这个地方就是昏昏然而不愿意吃东西,这块有热,这个热郁于胸腹腔间,头昏昏然而不愿意吃东西。
“心烦喜呕”,凡是热都往上炎,这个火往上来,所以这个胸腹腔间有热呀,这个热也是容易波及到心脏,心烦。那么这个热呢,也能够激动胃肠的,胃肠啊尤其这个胃,是水谷之 海了,那么激动这个里水里饮,他要呕。
那么这四个“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 、“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这是柴胡四证,这是柴胡汤应用的四个主要的证候。那么底下有些或然的证候,这说明什么意思呢?就是半表半里的部位,是诸脏器的所在,如果这个地方,这个邪热郁结在这个部位,能够影响很多脏器,失去常度的,就是失去正常而有证候的反应,所以这个相当复杂。”或胸中烦而不呕”,一般是要心烦喜呕,如果这个热不太重,只胸中觉烦热,心中不烦,也不激动里饮,所以不呕,这个是较比轻,这个邪热轻,也或者是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渴,咱们都知道了,渴属阳明呀,那么这个热移到胃上,那就要渴。“或腹中痛”,腹中就是胃以下肠子,涉及到肠子了,那肚子疼。“或胁下痞硬”,这个胁下就是两侧了。痞,有痞块谓之痞了,痞是不通了,痞块也是的,硬,从这个硬上说是有痞块了,有肿结的地方,这就是肝和脾了。那么涉及到肝脾而胁下要痞硬,所以这个小柴胡汤,柴胡剂,我们治肝病常用的。这个人的胃有停水嘛,他又不渴,但是身上有微热,这头前他都讲了,所以小便不利,内有停饮,表不解,表热不除。”或咳者”,或及于肺,那他就要咳嗽,总而言之,只要四证俱在,这些或然的证候无论有或无,都用小柴胡汤主治之。
那么这个方后呀弄这些加减都是错的,这都要不得,所以这个书啊可以说是,谁出的咱们也不知道,但这里头绝对是不对的。那么这个方剂呀咱们看一看,柴胡这味药在《神农本草经》上只是说它味苦平,苦不大苦,平,不是象黄连那个苦法。微寒,它是一个寒性解热的药,苦味、寒性解热的药。那么它主治什么 呢?《神农本草经》上说是主治心、腹、肠胃间结气、积聚,就是心到腹,肠胃之间的结气,或者是有积聚。结气,无形的东西才能结滞,那么有形的就是积聚,成痞块的东西,寒热邪气它也治,它能解热嘛。推陈至新。在《神农本草经》上就这么几句话。那么结气也好,积聚也好,都是在心腹这个空间,所以它治胸胁苦满,那么在仲景这个书上看是治胸胁苦满。那么根据《神农本草经》上的证侯分析呀,也是绝对有胸胁苦满。那么柴胡与黄芩为伍,黄芩治烦呀,那么这两味药都是解热,去烦。
底下这一系列的药都是健胃的药,这个半夏、生姜,这是小半夏汤,能够逐饮止呕的,柴胡证里头常有呕的,这个呕因为什么呢?因为胃虚呀,搁人参、甘草、大枣,补中健胃,所以这个方,小柴胡汤既是一个健胃止呕的药,也是一个解烦去热的药,那么据论还有一个说法,小柴胡汤妙就妙在人参,这也可以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个病要传到半表半里呢?这个我们得回头研究那个太阳病。这个太阳病阶段啊,人的这个机体,就是人体呀,打算由表来解除疾病,所以类型,我们开始讲的时候就介绍了,邪气交争于骨肉呀,外邪、人的精气在骨肉这个地方交战,到四五天的时候,没有机会从体表解除疾病,那么怎么没有机会了呢?就是正气不足以驱邪了,主要的是由于里虚,就是胃虚呀,那么这个时候柴胡、黄芩是能够解热驱邪的的,但是里虚呀,这个病只能由半表半里再往里来,所以必须要加强正气,所以这个时候用人参是对的,徐灵胎老先生还是看得挺清楚的,小柴胡汤妙就妙在人参,这个时候不能够在第一道防线,退到第二道防线了。退到第二道防线,你正的力量没有增强行不行,还是不行的,所以这个时候搁人参,健胃,咱们说是补中益气了,这就是补中益气,那么这个时候才能发挥柴胡、黄芩的力量,才能去邪呢,主要是这么个问题。那么下面这一条,就说明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