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机要指摘 - [ 调身 调心 ]
(2010-12-10 11:29:08)
标签:
冤家宜解不宜结世尊调身调心冤家债主妄念佛法金刚般若经贪欲养生 |
- 如何调心、调身,佛在经论里面讲得很多,尤其是戒经。经论里面多半是教我们调心的,戒律里面多半是教我们调身的,身心健康,远离病苦。
- 众生生活在世间,生活得这么辛苦,为什么?没有智慧。生活在烦恼、忧虑、艰难之中,是很不幸。
- 诸位一定要知道,凡是贪图安乐,求身体健康,就难了。世尊何以用轮来做表法、做为教学的标志?因为轮的心是清净的。轮是个圆。大家都学过几何,知道圆有心,心在哪里?没有形相。所以心要虚,虚就灵,心里头不能有东西。身则要动,要懂得运动。
- 佛教我们身、心同时修学,是用拜佛。我们每天至少应该拜三百拜佛。有许多人一天拜三千拜,拜佛也能开悟。中年以上,每天至少要拜三百拜,拜到身上出汗。我早年跟忏云法师在埔里住茅篷,一天是拜八百拜,拜到一身都是汗,每天内衣至少要换两次。拜佛对身体健康有帮助、有好处。
- 拜佛里头有运动、有强身,修定又修慧。拜佛的人,心是清净的,身是活动的。就与轮相一样,圆周在动,心不动,所以比其他的运动好。其他的运动是心也在动,拜佛这种运动心不动,确实是定慧等学。
- 不要怕流汗,流汗好,我们身体里面的毒素、肮脏的东西才能排得出去。排出去之后,你就不会生病。尤其我们住在冷气间,住久了,就弱不禁风。
- 我们仔细观察这个社会,发大财、拥有亿万资产的人很多,甚至有财物累积达到几十亿美元的,他有没有得到自在?他不自在。为什么不自在?因为没有离开贪欲。
- 佛法里头没有争执的。离开贪欲,哪有争执?世出世间人争什么?争的是名,争的是利。把名利统统舍弃尽了,「于人无争,于事无求」。你有,就有人争。你无,没有人争。世尊当年在世,到世尊圆寂之后,他所有的弟子都没有争,为什么?世尊没有财产。
- 我们今天遇到冤家对头来毁谤、侮辱、陷害,我们要想,他是大权示现,是佛菩萨再来的,来看看我有没有智慧,能不能忍受,是来考我的。这个念头一转,我们对于冤家对头就会生起恭敬心,不会起一个恶念。一个恶念起来,就会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个麻烦。我们生起恭敬心、感恩的心,即使是真的是冤家债主,到此也就结帐、消了,再见面都是善友。这是古德教导我们的,「冤家宜解不宜结」,能把一切怨贼转变成善友,你是真的会学佛,真的会用功,你的功夫得力了。
- 如果对于善人边上起了贪爱,恶人边上起了瞋恨,你不善学,你不会学。不会学的人,心里头常生烦恼,喜欢是烦恼,讨厌、瞋恨是烦恼,天天在生活当中生烦恼。会学的人,就像六祖惠能一样,顺境里面没有贪欲,逆境里头没有瞋恚,皆生智慧。无论面对善人、恶人,统统生智慧,这是佛弟子。
- 如果我们在境缘(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之中,还起贪瞋痴慢,还生喜怒哀乐,你是凡夫,你不懂佛法,你没有学佛。
- 众生生活在世间,生活得这么辛苦,为什么?没有智慧。生活在烦恼、忧虑、艰难之中,是很不幸。
- 诸位一定要知道,凡是贪图安乐,求身体健康,就难了。世尊何以用轮来做表法、做为教学的标志?因为轮的心是清净的。轮是个圆。大家都学过几何,知道圆有心,心在哪里?没有形相。所以心要虚,虚就灵,心里头不能有东西。身则要动,要懂得运动。
- 佛教我们身、心同时修学,是用拜佛。我们每天至少应该拜三百拜佛。有许多人一天拜三千拜,拜佛也能开悟。中年以上,每天至少要拜三百拜,拜到身上出汗。我早年跟忏云法师在埔里住茅篷,一天是拜八百拜,拜到一身都是汗,每天内衣至少要换两次。拜佛对身体健康有帮助、有好处。
- 拜佛里头有运动、有强身,修定又修慧。拜佛的人,心是清净的,身是活动的。就与轮相一样,圆周在动,心不动,所以比其他的运动好。其他的运动是心也在动,拜佛这种运动心不动,确实是定慧等学。
- 不要怕流汗,流汗好,我们身体里面的毒素、肮脏的东西才能排得出去。排出去之后,你就不会生病。尤其我们住在冷气间,住久了,就弱不禁风。
- 我们仔细观察这个社会,发大财、拥有亿万资产的人很多,甚至有财物累积达到几十亿美元的,他有没有得到自在?他不自在。为什么不自在?因为没有离开贪欲。
- 佛法里头没有争执的。离开贪欲,哪有争执?世出世间人争什么?争的是名,争的是利。把名利统统舍弃尽了,「于人无争,于事无求」。你有,就有人争。你无,没有人争。世尊当年在世,到世尊圆寂之后,他所有的弟子都没有争,为什么?世尊没有财产。
- 我们今天遇到冤家对头来毁谤、侮辱、陷害,我们要想,他是大权示现,是佛菩萨再来的,来看看我有没有智慧,能不能忍受,是来考我的。这个念头一转,我们对于冤家对头就会生起恭敬心,不会起一个恶念。一个恶念起来,就会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个麻烦。我们生起恭敬心、感恩的心,即使是真的是冤家债主,到此也就结帐、消了,再见面都是善友。这是古德教导我们的,「冤家宜解不宜结」,能把一切怨贼转变成善友,你是真的会学佛,真的会用功,你的功夫得力了。
- 如果对于善人边上起了贪爱,恶人边上起了瞋恨,你不善学,你不会学。不会学的人,心里头常生烦恼,喜欢是烦恼,讨厌、瞋恨是烦恼,天天在生活当中生烦恼。会学的人,就像六祖惠能一样,顺境里面没有贪欲,逆境里头没有瞋恚,皆生智慧。无论面对善人、恶人,统统生智慧,这是佛弟子。
- 如果我们在境缘(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之中,还起贪瞋痴慢,还生喜怒哀乐,你是凡夫,你不懂佛法,你没有学佛。
前一篇:《名师垂教》 > 脘腹胀满、便溏
后一篇:中药代赭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