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其成讲读《黄帝内经》:养生总原则 7-8

(2008-11-11 10:11:44)
标签:

保健

健康

妙法莲花

中医

养生

文化



第16节:《黄帝内经》养生总原则(8)


  这四点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具体表现。"和"了就能健康,"和"了就能长寿。当然如果不"和",就不会健康快乐,也不会延年益寿。

  故宫文化解读:太和·中和·保和

  现在我们来简单地看一看一个充分体现"和"文化的建筑--故宫。很多人都去过故宫,在故宫的中轴线上,建有前三殿后三宫。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有一个"和"字。太和、中和、保和,实际上这就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我们养生文化的精髓,养生说到底就是要达到这三个"和"。

  所谓太和就是大和,就是要最大的和,最大的和就是达到上节所说的四个层面的"和",这样才能叫"太和"。"太和"是目标,是最高境界。"中和""保和"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要做到太和,就必须按照两条来做:

  第一要中和;

  第二要保和。

  中和,就是要守中道。中医为什么要叫中医?很多人认为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实际上不对。中医是什么意思?就是中和的医学,要把阴阳调成平衡、中和的状态,"中"是与邪相对的。一个人感受邪气了,就有病了。调到平衡、中和状态了,就没病了。我们人都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它们的关系呢? 也要中和。《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我们要把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放在一个中庸的状态下,不要过激也不要不及,那就达到了中和。还有更重要的是要保和,要保持住这个"和"。一个人一天两天做到中和,并不困难。难的是始终保持中和。如果说今天按照"中和"去做了,而明天没有这么做,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同样达不到太和的境界,达不到养生的效果。我们要把"中和"变成一种习惯,养生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活的习惯,按照这个"和"来做,我们都可以达到"顺应自然,调和阴阳"的目的。

  所以"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养生的总原则。

  《黄帝内经》中的中国式养生

第17节:《黄帝内经》养生总原则(9)


  《黄帝内经》的养生,具有"四结合"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形神的结合。外形与精神要结合起来,但更加注重精神。这一点跟西方的健身可能有一点区别。西方的健身更注重的是形体,中国人更注重的是精神。我们曾经与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位人类学教授一起做过研究。在北京西城区什刹海一带,研究老百姓是怎么养生的。我们调查问卷一共是200份,后期追踪、深度访谈是50个人,结果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是这么回答的:"养生就是要精神好,心情愉快。"绝大多数的人将心情快乐作为最重要的养生方法,特别注重精神上的调养。后来我们在美国的爱荷华州做了一个对比性研究,发现美国人对养生的理解和我们有很大区别。90%的人回答是:"physicalexercises/healthfood"(锻炼身体/健康食品)。锻炼身体就是要健身,要去跑步,或者用器械来健身。他们练的是肌肉,是体格。我们养生的第一个特点是形与神结合,有形的形体运动和无形的精神保养结合。

  第二个特点,动静的结合。动和静要结合,动是形体运动。但是不能光靠动,还要有静,静主要是指精神的静、心态的静、心灵的静。我们大家来看个例子,中国人打太极拳就是外动内静。西方人做运动,可以随便与人聊天,可以说话。可是打太极拳的时候,你不能一面打,一面与别人聊天。太极拳是动与静的结合,形与神的结合,反映了中国式的养生特点。

  第三个特点,时空的结合。时间和空间要结合。我们要注意,这个时间既是指一天当中12个时辰或者说是24小时,还指一个月当中,随着月亮的阴晴圆缺,我们应该怎么养生。还有一年当中随着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养生。除了时间之外,还需要注意空间。选择什么样的位置,在什么样的场合之下,选择什么方位,怎么布局。这些对人的健康都是有影响的。时间和空间要结合起来,不同的时间要选择不同的方位,或者不同方位里面要体现不同的时间,等等。

  第四个特点,药食的结合。药物和食物要结合起来。当然对养生来说更重要的是食物,日常生活吃的食品。如果身体的某些部位不太舒服了,有病了,就要用药。

  《黄帝内经》的养生具体地体现出这四个特点。这四个特点其实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个总原则的具体体现。这四点做到了,达到和的状态了,我们就都能健康长寿了。from net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