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食疗的基本原则 (1)

(2008-10-02 10:10:30)
标签:

健康

妙法莲花

养生

中药

中医

饮食

美食

食疗

休闲

(一)辨证的原则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食疗亦是如此。《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中首先提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一著名的病理学观点。《内经》还提出,虚则补之 、 实则泻之 、 寒则温之 、 热则凉之 。

  1.针对不同的体质用不同的食疗

  健康之人:阴平阳秘,气血调和,饮食起居正常。男子多宜滋补肝肾,女子常宜补气血。

  老年人:脏腑功能逐渐虚衰,内在阴阳多已呈现不平衡状态,宜食温热熟食物,忌食粘硬生冷食物。

  体质偏寒的人:宜食温热性食物,如姜、葱、蒜、桂元肉、低度酒等,少食生冷偏寒食物。

  体质偏热的人:宜食寒凉性食物,如绿豆、西瓜、芹菜、梨等,少食辛燥温热食物。

  体胖之人:食欲亢进,多痰湿,宜吃清淡化痰的食物,为能饱腹,可多吃些纤维素较多的蔬菜,如芹菜、韭菜、笋子等。

  体瘦的人:血亏津少,宜吃滋阴生津的食物,若脾胃功能欠佳者,可常吃山药莲子粥等。


2.根椐不同的病情选择不同的食疗:根椐病情的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的属性来选择食物,才能调整阴阳,使之相对平衡,恢复健康。原则是:寒者温之,热者凉之,虚者补之,滞者消之。常用的有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温法:姜、酒、羊肉、狗肉等。

  清法:荸荠、生梨、生藕、香蕉、芹菜、西瓜等。

  消法:麦芽、山楂、鸡内金、陈皮等。

  补法:当归、人参等。

  3.围绕阴阳进行食疗:分析历代食养与食疗著作不难看出,掌握阴阳变化规律,围绕调理阴阳进行食疗活动,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乃是传统营养学理论核心所在。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 谨察明阳之所在,以平为期。中医理论认为,机体发生疾病,究其原因,皆由于阴阳失调之故。因此,食疗养生、治疗与康复手段,和药物疗法、针灸、气功、按摩、导引等一样,都将调理阴阳作为基本原则。《素问·骨空论》说: 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对饮食的宜与忌,中医也以阴阳平衡作为出发点的,有利于阴平阳秘则为宜,反之为忌。例如痰湿体质人忌食油腻;木火体质人忌食辛辣;阴不足阳有余的老年人则忌食大热峻补之品;皮肤病、哮喘患者应忌食虾鱼等海产品发物;胃寒患者忌食生冷食物等。

另外,在食物搭配和饮食调剂制备方面,中医也是注重调和阴阳的,使所用膳食无偏寒、偏热、偏升、偏降等缺陷。例如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总要配以姜、葱、酒、醋类温性的调料,以防止性偏寒凉,食后有损脾胃之弊。又如食用助阳类蔬菜常配以蛋类滋阴之品,也是为了达到阴阳互补之目的。  

4.根据不同的脏腑进行食疗:调和五味,滋养五脏。只有饮食多样,才能五味俱全;只有五味俱全,才能滋养五脏;脏腑功能平衡,才能身体健康。

  (1)脾虚食疗:脾阳虚(面色苍白、纳呆、腹泻、四肢乏力等),中医讲天生万物,独厚五谷,五谷最养脾。故可多食梗米、小豆、小麦、大豆、小米以养脾。

  (2)肾虚食疗:

  ①肾阳虚(腰酸、四肢发冷、畏寒、甚至还有水肿、性功能减退等)可以吃狗肉、羊肉、韭菜、泥鳅进行食补。

  ②肾阴虚(腰酸、燥热、盗汗、头晕、耳呜等)可以吃黑木耳、黑芝麻、小核桃、桑椹子进行食补。

(二)因时因地,进行食疗

  饮食营养要适应环境,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到: 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气候不断变化,对人的机体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灵活选食。表明饮食营养要符合四时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

  春季,气候温暖,万物萌发,人们精神焕发,情绪高昂,宜吃疏泄清散食物,如:蔬菜,豆类及豆制品等。

  夏季,气候炎热,多雨,脾胃受困,人体喜凉,宜吃清凉去暑少油食物,如:西瓜、冬瓜、绿豆汤、荷叶粥等。

  秋季,气候渐凉,天高气爽,霜露乍降,宜吃甘寒养阴生津食物,如:萝卜、藕粥、薏仁粥等。

  冬季,天寒地冻,万物封藏,寒邪侵入易伤胃,宜吃祛寒温里滋补食物,如:桂圆、大枣、牛肉、羊肉等。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水土气候差异很大。南方炎热,多雨,潮湿。北方严寒,少雨,干燥。因此,南方宜吃寒凉食物,北方宜吃温热食物。饮食营养要适应环境,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