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命必先养性 养性必先养德

标签:
健康教育妙法莲花食疗文化养生饮食中药修养育儿 |
中
医养生的方法很多,可根据各自的体质,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性命双修,养命必先养性,养性必先养德,一个人的品德如何,常与能否健康长寿有关。
正如孙思邈所强调的那样,要常存善心,常修善事,要情志稳定,志闲心安。孙思邈总结出 十二少 与 十二多 的养性宜忌,很有针对性。他说:
故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者,养性之都契也。多思则补殆,多念则志敢,多欲则忑
臀,多争则形刀,夕瞄贝气,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速不理,多恶则憔悴五欢,此十二多不除,则荣
已失度,气血妄行,丧生之本也。 他强调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对养生学提出了以强调调节阴阳为主的性命双修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医养生学的内容不外乎养神、养精、养气三个方面。
1.养神法神是人体生命活动力和精神活动的总称。它包括神、魂、魏、意、志、智和思虑等内容。神为心之主(心藏神),心者,人之主,养神必先养心,神安则 心安,心安则人安。《内经》也说: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故养生必须要做到精神内守,内守就是使神不离心舍,不驰于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做到 心平气和 ,或者 平心静气 ,要加强道德修养,不急不躁,遇事冷静对待。大文学家司马迁也说过: 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着,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合。 精神不用则废,多用则疲,疲则不足,用之则振,振 则生,生则足 (《后汉书‘刘渝传‘第四十七》)。可见历代医家、文人皆有体验,养神为养生的第一大要。
2.养精法精有广义 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精指一切精微物质,狭义的精称为生殖之精。就人体而言,精是生命的原始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生育、繁殖的物质基础。人体内的精藏 于肾,肾精是生命之根,生身之本,人体寿天的关键。《素问.金匮真言论》又说: 夫精者,生之本也。 精字从米,从青,除受之于父母之精外,精也是五谷杂粮化生的精微物质,来源于水谷,化生于脾胃。故养精要调节饮食,饮食调则生精有源。藏精要节房事。性生 活过度频繁则耗精,多欲则伤身损寿,贪色是损精之大害,故善养生者,当节欲,慎房劳。
3.养气法中医学把人体看成自然界的一 部分,就形成了中医学气的概念。人身之气包括精气、真气、宗气、营气、卫气、脏气、经气等多种,但以真气(元气、肾气)尤为重要。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真 气与人体寿天的关系,认为调养真气,使之充盈不竭,可以延年益寿。养气者当先调饮食,使气有源, 劳则伤气,久卧伤气 。另外还要注意精神不可过偏,如《内经》所说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都是伤气的重要方面,当慎之又慎。养神、养精、养气,是中医学的保健之要,具体方法如精神、饮食、起居、劳逸、运动、气功、药膳等,当详细论述。
from: 名老中医谈养生file:///C:/DOCUME%7E1/HONGWE%7E1.TRO/LOCALS%7E1/Temp/moz-screenshot.jpg 养性必先养德" />
1.养神法神是人体生命活动力和精神活动的总称。它包括神、魂、魏、意、志、智和思虑等内容。神为心之主(心藏神),心者,人之主,养神必先养心,神安则 心安,心安则人安。《内经》也说: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故养生必须要做到精神内守,内守就是使神不离心舍,不驰于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做到 心平气和 ,或者 平心静气 ,要加强道德修养,不急不躁,遇事冷静对待。大文学家司马迁也说过: 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着,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合。 精神不用则废,多用则疲,疲则不足,用之则振,振 则生,生则足 (《后汉书‘刘渝传‘第四十七》)。可见历代医家、文人皆有体验,养神为养生的第一大要。
2.养精法精有广义 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精指一切精微物质,狭义的精称为生殖之精。就人体而言,精是生命的原始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生育、繁殖的物质基础。人体内的精藏 于肾,肾精是生命之根,生身之本,人体寿天的关键。《素问.金匮真言论》又说: 夫精者,生之本也。 精字从米,从青,除受之于父母之精外,精也是五谷杂粮化生的精微物质,来源于水谷,化生于脾胃。故养精要调节饮食,饮食调则生精有源。藏精要节房事。性生 活过度频繁则耗精,多欲则伤身损寿,贪色是损精之大害,故善养生者,当节欲,慎房劳。
3.养气法中医学把人体看成自然界的一 部分,就形成了中医学气的概念。人身之气包括精气、真气、宗气、营气、卫气、脏气、经气等多种,但以真气(元气、肾气)尤为重要。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真 气与人体寿天的关系,认为调养真气,使之充盈不竭,可以延年益寿。养气者当先调饮食,使气有源, 劳则伤气,久卧伤气 。另外还要注意精神不可过偏,如《内经》所说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都是伤气的重要方面,当慎之又慎。养神、养精、养气,是中医学的保健之要,具体方法如精神、饮食、起居、劳逸、运动、气功、药膳等,当详细论述。
from: 名老中医谈养生file:///C:/DOCUME%7E1/HONGWE%7E1.TRO/LOCALS%7E1/Temp/moz-screenshot.jpg
后一篇:今天佛法之所以衰,是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