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讲解 08.9.8

标签:
文化修养佛法佛教教育文学宗教妙法莲花净空法师无量寿经情感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又,持名即是甚深般若。念得纯熟,万缘齐放,能所顿空,即是无住。于此之时,一句佛号,朗然明白,相续不断,即是生心。故暗合道妙,句句是佛知见,念念放般若光,念佛号即是念实相也。]
这一段的意思很好,而且是真实的事实,决不是理想,决不是虚构,字字句句都是讲的事实真相。
“持名即是甚深般若”,我们晓得,禅宗所修的是般若,这一点大家也必须要了解。这是佛学常识。禅宗不是修的六度里头的禅定。你要以为他修的禅定,那就错了,那就不是径中径了,他是修的般若。诸位要是读六祖《坛经》,你就明白了。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第一句话就是教导大家“总念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可见得他是修般若的。禅是手段,以禅定而得到般若,所以他是修般若的。那么我们持名念佛呢,不但是般若,而且是甚深般若。就跟《心经》上所讲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观世音菩萨怎么行?现在我们明白了,念阿弥陀佛嘛。念阿弥陀佛,就是行深般若波罗密多。过去我们常常念《心经》,观音菩萨怎么修的,不知道。现在明白了,果然与西方净土相应。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候补佛,他怎么不念阿弥陀佛呢!当然是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就是行甚深般若,这我们才晓得。怎么个念法呢?刚才说过,一心称念。那个一心称念就是甚深般若。
“念得纯熟,万缘齐放”,念的时候,就是万缘齐放。可是那个放虽然放,一不念又回来。我们现在就是这个状况嘛。在一心念的时候,心里头很清楚,阿弥陀佛,没有别的杂念。佛号放下了,乱七八糟念头又来了。它有个弹性的,永远没有办法把这些妄想执著舍掉,原因是功夫不够。所以要念得纯熟,只要在纯熟上用功夫就行了。功夫纯熟了,妄想杂念舍掉之后,它再不会回来了,那功夫就得力了。所以我们许多同修来问,念佛功夫不得力。不得力,你功夫不够嘛。哪有一念就得力的,没这种人。所以只顾一心称念,不要去打妄想,也不要怕妄念起来,那个没有关系。妄念它起它的,我念我的佛。要把精神意志集中在佛号上,妄想杂念起来,不要去理会它,不要去管它,只照顾佛号。时间久了,功夫纯了,妄想杂念自然就少了,这就功夫渐渐得力了。这是我们自己会觉察到的,不必去问别人。我们自己的功夫,别人怎么会晓得。很显著的一个现象,晚上不会做恶梦了。没有学佛的时候会做恶梦,而且梦中境界非常的凌乱,这个都是不好的现象。念佛功夫要得力呢,恶梦没有了。而且纵然做梦,梦里面的境界很清楚,就像白天处世一样,不会很乱。更要纯熟呢,梦中常常会念佛,常常会思惟经义,梦中会开悟,会突然想到经里头意思,会明白了,会有这个现象。这些都证明功夫得力了,我们的妄想杂念少了,功夫得力了。再进步就入一心不乱,那就得定了。得定之后,梦境不会再有。但是定中有境界,定中境界跟梦中境界不一样。
“万缘齐放,能所顿空”,这个时候就是无住,《金刚经》所讲的无住生心。学禅的人学到无住,就得定了,但是很少在无住里头再生心。因此他那个禅,只学了一半。来生到哪里去呢?到四禅天去,因为他有无住,他有定。看他的定功浅深,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但是诸位要晓得,他还是出不了三界呀。我们念佛人不一样,我们念佛人,无住跟生心同时,这个就高明了,比他高。所以“一句佛号,朗然明白”,这一句佛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念念相续,这就是生心。所以这一句佛号,为什么跟你讲是甚深般若?金刚般若是甚深般若,一心念佛与金刚般若完全相应。禅宗号称,他们修的是上上乘法门,他不晓得,念佛人修的比他彻底,比他究竟,比他圆满,他不知道。
“故暗合道妙,句句是佛知见”,什么是佛知见呢?无住生心就是佛的知见,佛知佛见。无住是一切都不执著,不但不执有,也不执空。空空亦不执著。《金刚经》上所讲的法相与非法相,统统不执著,一切皆离,离的念头也没有,这个时候就是真心现前,真心本性现前。真心本性的起用,就是生心,这个起用就是大慈大悲。慈悲到真正的极处,就是一心称念阿弥陀佛。所以一切诸佛都念阿弥陀佛,就是这个道理。他要不念佛,那有无住就没生心了。所以佛在经上跟我们讲,佛佛都相念。佛佛相念什么?都念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不但是理,实在讲他是事实。
“念念放般若光”,到放光的时候,这个时候已经念到理一心不乱了,这是光明通达。《心经》里面举出一个例子,“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个就是放般若光。这光从哪里放出来呢?从名号里面放出来,真正离苦得乐。所以念佛号,就是念实相。也可以说,念佛号就是生实相。
[小本有一心不乱之文,今本不云一心不乱,而专主一向专念,是所宗更为明确,更契众生根机,弥显慈尊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