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同学,今天开始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太上感应篇】
这一篇文章不算很长,只有一千三百多字,题目叫『太上感应篇』。「太上」这两个字是尊称,含义很深。佛菩萨为我们讲经说法,完全是自性的流露,所以不是某个人讲的,如果我们要以为佛经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那就错了。我们在许多经论里面看到,佛自己说他一生没有讲过经,他一生没有说过一个字。这个话是真话,不是谦虚,也不是随便说说而已。凡夫执着有我,所以说法,我说的、你说的、他说的。诸佛菩萨无我,《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不但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连念头都没有,所谓是「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那个见是见解、念头,不但不着相,念头都没有。他这是从哪里说的?真性的流露。真性不是别人的真性,是我们自己的真性,这个道理一定要懂。自性的流露,这是真实的。如果从意识心,意识是个人的,那个话就靠不住了。
出世间的大圣,佛法里面常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世间也有大圣,这些人有没有见性?有没有成佛?佛有方便语,说世间圣人没有能见性,这是方便语。说真实语,大乘经论里面讲得很多,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随类化身,随机说法,怎么知道他不是诸佛如来化身示现的?从前有人讲孔子是童儒菩萨,有人来问我,问我这个话靠得住、靠不住?我们依照祖师答复的惯例,不能界定可否。因为你说他是菩萨,找不到根据,我们就不能随便说;你说他不是菩萨,从原理上来讲,菩萨应化在世间也有可能。如果真正契入境界,一切众生哪一个不是菩萨?哪一个不是如来?
此地题目上,题目也是如此,本文也是如此,一开端冠上「太上」两个字。我们学佛的同修就应该懂得,冠上这两个字是自性的流露,性德是至高无上;换句话说,我们能够理解,能够奉行,就是顺着性德。顺性德这是真善,违背性德这才叫恶,这是善恶最高的标准,是善恶绝对的标准。这两个字冠在此地,让我们要警觉,不可以疏忽,用意在此地。底下『感』跟『应』,「感」,古人有个比喻,好比是种植;「应」,好比是开花结果。用这两个字做这一篇文章的名称,就说明了有感必定有应。这是什么道理?感应都是依自性而起的,自性遍一切处、遍一切时;我们今天讲时间与空间,在自性里面不分的,时空是一片的,所以有感必有应。在我们一个人的身体上,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根头发微不足道,如果我们动弹它的时候,一身都觉得不舒服。你动这一根头发,这是感;一身不舒服,那就是应。
由此可知,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要以为这是小事,这个无所谓,再微弱的念头,都能够振动虚空法界,我们不晓得迷失了。就像我们身上这一根汗毛一样,我们把这汗毛尖立起来,全身都能感觉到。这是大家知道,这是我们一个身体。但是你没有了解,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的清净法身,是一体。正因为它是一体,所以感应就不可思议;有感必应,随感随应。感应也可以说之为因果的关系,众生有感是因,诸佛菩萨、天龙鬼神,他就有应。了解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才懂得古德所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比喻意思很深,告诉我们种善因一定得善果,你种的是恶因,你必定免不了恶报。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我们所造作的善因少、恶因多,所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诸位如果是冷静的思惟,细心的去观察,在我们周边恶缘多、善缘少。善缘促进我们的道业,促进我们的善行;恶缘增长我们的恶念,增长我们的恶行。将来有什么样的果报,自己不就很清楚、很明白了吗?这都是感应的道理。古人又常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两句话也是讲的感应之理。这是真理,是事实真相。这一篇文字,总纲领就是前面的四句: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