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26

(2007-01-18 11:02:57)

[经云,三辈往生之人,莫不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因。]这就是刚才说的,因为十方世界十法界有情众生,这个十法界就包括了佛法界。佛也还发愿往生吗?要发愿,因为佛这里面差别也很多。天台的四教,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都不是圆满究竟,他还要发愿往生。下至地狱众生,生到西方世界,说实在的话,其他尽管不平等,往生西方世界,这个修因是平等的。为什么?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而往生的。华严会上文殊菩萨是这样往生的,普贤菩萨也是这么往生。我们今天是凡夫,一品烦恼也没断,我们也是修这个因往生的。因平等,到西方极乐世界果当然平等。西方世界是平等法界。本经的经题,清净平等觉,西方世界是清净法界,平等法界。因平等,果也平等。

 

[第十九愿,是发菩提心。]这是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第十八愿,是一向专念。]所以这两愿,是大愿的核心。

 

[故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弥陀本愿之心髓,全部大经之宗要,往生必修之正因,方便度生之慈航。本经所崇全在于此,修行要径唯斯捷要,故为本经之宗也。]

 

这个话,是古往今来净宗的祖师大德们所公认的,决定错不了。所以这两句、八个字,确确实实是阿弥陀佛本愿的核心,本愿的心髓,净宗修行的总纲领,我们决定不能疏忽。特别是这个觉心,真正是觉而不迷。实在讲,我们是长迷不觉啊,病根在此地。那要怎么办呢?读经。读经要每天经常不断的去反省、去检点,把自己的毛病过失找出来,知过就是觉。迷是不知道自己过失,知道自己的毛病,知道自己的过失,就是觉悟。每天发现自己的过失,你就天天觉悟。你哪一天不知道自己有过失,你这一天就迷惑颠倒。改过就是修行。修叫修正,修正过失,修正错误。好善喜贤,谓之有德。“这个人有德”,什么德?好善,喜欢善事,喜欢好人。对于好人好事不嫉妒,不妨碍,看到了心里生欢喜心,而且还会很热心的帮助他,成人之美,成人之善,这个人有德,这就是德。清净平等,那叫得道。“修行得道了”,得什么道?得个什么道?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世待人接物,心平等了,心清净了,你就得道了。道就是清净心、平等心,那觉当然在其中。不觉,你怎么会清净平等呢!这是真正的得道。这个里头并没有什么玄妙,平平实实,没有一丝毫的迷信。我们只要细心体会佛在经上所讲的道理、愿望,教导我们达到这个愿望的方法,你去体会这些,经的文字虽然不多,可是里面所讲的这个意趣,是无有穷尽。从初发心一直修到成佛,意犹未尽,这是经的妙处。这个经的好处、味道,说不尽的。我们在这个讲堂里面,这是第三遍。过去有录音带,你们拿去听听,不一样啊,遍遍味道不相同。何况在其他地方,讲的遍数就更多,遍遍都不一样。讲到成佛,再讲这个经,那个味道还讲不完。这称之为“经”。你要问为什么呢?因为是性德的流露,自性功德无有穷尽。世间这些书籍,那个味道有止尽的。不是好的文学作品,看一遍不想再看第二遍,兴趣没有了。那个味道浅,一尝就没有了。好的文学作品,可以让你看一遍还想看,还有余味。但是看个十遍八遍呢,不想看了,味道尽了。儒家道家的典籍、文学上乘的作品,的确可以让你念个一百遍、两百遍还有味道,它终究是有止尽的时候。不像佛经,佛经确实,这个里头的味道,我们叫法味,永无止尽。所以你真正能够尝到法味,你对于佛法的修学,跟没尝到法味那个心态完全不同。不同在哪里呢?尝到味道滋味之后,他心是定的;没尝到他心是乱的。心乱就是这个也想学学,那个也想学学,那个也还不错,他要遍涉经藏。滋味尝到了,他没有这个念头,一门深入。为什么他不想再遍涉经藏呢?其实所有一切经藏味道,他都尝到了。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切经藏,虽然没有接触过,他一接触就通达、就明了,何必要找这个麻烦呢,他不要了。这就是法味真正尝到了,所以他心是定的。这一部经的味道,比起其他大经,给诸位说,格外要浓厚,下下根人也能够尝到,这个是很了不起,那中上根就不必说了。...

 

恭读并转摘自净空法师主讲《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