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4-6世纪),又名菩提达磨,简称达摩(磨),中国禅宗初祖。据说他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刹帝利种姓。唐道宣《续商僧传》卷十六说他“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大业,冥心虚寂。通徽彻数,定学高之”。公元5世纪后期来到中国南方,后到北魏,住嵩山少林寺。“随其所止,诲以掸教”。这就是说,他所到之处,均以禅法教导学人。
他的禅法,主要是“二入四行”说。所谓二入就是理入和行入。行存四种,即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行。理入和行入的具体内容如下:
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鉴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蒋,寂然无为,名理入也。行入四行,万行同摄。初报怨行者,修道著至,当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爱憎。今虽无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无怨对。红云;逢苦不忧,识达故札。此心生时,与道无违,体怨进堪故也。二随缘行者,众生无表,苦乐随缘,纵得荣誉等事,宿因所构,今才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遂缘;心无增减,违顺风静,雾顺于法也。三名无所求行,世人长速,处处贪著,名之为求,道士悟真理,与俗友,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三界皆苦,谁而得安?经曰;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也。四名称法行,即性净之理也。
传说达摩在少林寺住了九年,《景德传灯录》卷三说他“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所渭“壁观”,厉来理解不同,有谓面壁而坐,有谓心作壁观。《景德传灯录》卷三有注释云:达摩:“为二祖说法,祗教曰: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现代佛学泰斗印顺老法师说:“‘壁观’可能就是‘心如墙壁’的意思”。并举出黄蘖的“心如顽石头”和百丈的“心如木石”说作为“壁观”的注解,说“这都是‘壁观’彦义,是凝心、安心、住心的譬喻”。从定学上说,这就是“止”。
达摩在北魏传掸,当时并未受到重视,因为“合国盛弘讲授,乍闻定法,多生讥谤”。所以他传授的弟子很少,见于史书记载的只有道育、慧可、僧副和昙林诸人。达摩将法传给丁慧可,其中昙林是达摩“二入四行”说的记录者。北魏永平元年(公元505年)至东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期间,昙林曾在洛阳和邺都参与译经事业,任笔受。周武灭法,他与慧可护持经典,被盗人砍去一臂,人称“无臂林”他学识渊博、禅、教并重。传说中的达摩临终前印证其弟子得法时,未提到昙林,但实际上他是达摩禅的继承者,如果没有他的记录,达摩禅可能早就湮没无闻了。所以昙林对达摩禅的传世贡献是很大的。
达摩在华,有诸多传说,例如说他初到中国,与梁武帝见面,因话不投机,乃一苇渡江去北魏;宋云出使西城归来,在葱岭遇见达摩手携只履西归,魏庄帝闻奏启圹,仅存空棺只履,等等。由于这些传说,使达摩成了一位神秘入物。近世学者对这些传说,多持否定态度。但达摩是否与梁武帝见过面,实有探讨的必要,《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等都载有此事。兹将《景德传灯录》卷三所载梁武帝与达摩的谈话抄录如下:
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适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
师曰:并无功德。
帝曰:何以无功德?
师曰:此但人天小果存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师曰:净誉妙圃,体自空寂,如是功穗,不以世求。
帝又问:如何走圣谛第一义?
师曰:廓然无圣。
帝曰:对朕者谁?
师曰:不识。
这段对话,与《祖堂集》中的对话,内容相同,但前后次序略异;不管这是否历史事实,但其禅理是很深的。千百年来,成为禅门中津津乐道的公案。达摩何时到中国?史书记载各异。《景德传灯录》卷三根据《祖堂集》,说达摩于:“梁普通八年丁未岁九月二十一日”到达“南海”,十月一日就被接到了金陵(今南京)。查梁普通年号只有七年,而岁次“丁未”则是梁大通元年(公元527年),这里《景德传灯录》是将大通元年算作普通八年。《五灯会元》卷三说达摩于梁普通七年(公元526年)庚子岁九月二十一日到达南海,但岁次应是“丙午”而不应是“庚子”因为“庚子”是梁普通元年。这里除了年和岁次记载混乱外,从南海到金陵,路隔数干里,在当呼的交通条件下,可能在十金陵,很明显这是后人编造的。达摩到中国的时间,唐以前,并无明确记载。印顺老法师考证说:
达摩从海道来中国,由南而北,这是一致的传说,昙林序泛说“远涉山海,游化汉魏”。汉与魏,就是当时的南才与北魏。《续僧传》却说得更具体:“初达宋境南趟,末又北度至魏。顺其所止,诲以禅教”。最初到达中国,时代还是刘宋(公元42o-478年)登陆的地才,南越,如今海南岛的对岸地才。达摩在公元478年以前,早就剃了中国,末了才过江到北魏。那在江南一带,达摩应有一长期的逗留”。
据此,达摩在刘宋时代就到了中国的南方,中经齐到梁,最后去魏。他在江南一带既然逗留的时间很长,那他与梁武帝会面,似乎不是不可能的。
达摩由梁至魏的记载,也是混乱不堪的。《景德传灯录》卷三说是他与梁武帝对话后的当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届于洛阳,当后魏孝明太和十年也”。但魏孝明帝统治时期,并无:“太和”年号。《五灯会无》卷三说达摩到洛阳是“魏孝明正光元年“(公元520年)魏正光元年,相当于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可是《五灯会元》曾说达摩是梁普通七年到达中国南海的。同一书对同一人的记载,前后矛盾。
《洛阳伽蓝记》说达摩到洛阳之后,曾参观庄严宏伟的永宁寺,赞不绝口自称“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而此寺(指永宁寺)精丽,闫闯浮所无也,极物(佛)境界亦未有此”。达摩晚年逝世的记载也是混乱的。如《续高僧传》卷十六说他“不测于终”,而《景德传灯录》等又说他死于“魏孝明帝太和十九年气《五灯会元》说达摩死于魏庄帝永安元年(公元528年),并说他的死是遇毒身亡,葬于熊耳山(今河南宜阳县境)据印顺老法师估计“达摩入灭,大约在公元530年(梁中大通二年)顷”。
据传达摩有著作多种传世,计有《少室六门集》上下卷六其中有《心经颂》、《悟性论》、《二种入》、《安心法门》、《血脉论》等。此外还有敦煌出土的《达摩和尚绝壁观》、《释菩提达摩无心论》、《南天竺菩提达摩禅师观门》等,这些多为后人假托。
达摩初到北魏时,虽不受到重视,甚至进讥谤,而且所传禅法,也与后来慧能的禅法有所不同,但是他都被公认为禅宗的初祖,在中国的禅宗史上,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
前一篇:怡养身心 - 茹素净其身清其心
后一篇:一门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