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卯的神谶时代

标签:
谶纬刚卯辟邪 |
刚卯作为汉时的辟邪圣物,制作须上应天时,在正月的卯日卯时方可下刀。形制从上古的琮形管而来,高寸许,长方柱形,四面有铭,上下贯孔以穿彩色丝绳,因其开首铭文为“正月刚卯”而得名为“刚卯”。
玉琮为上古时期的祭地礼器,刚卯的形制据其变体而来,故有辟邪护身的功能。曾侯乙墓中发现了数件形状在玉琮与刚卯之间的玉器,素面无字,对向钻孔,放置于曾侯乙的躯体身周。这些玉器可能是琮形管发展为刚卯之间的过渡形式,作用是护身攘凶。
汉代刚卯的质月料丰富,除玉以外,据史料记载,另有象牙、犀角、铜、桃木等,但如今未见实物。玉刚卯为列候以上的身份佩带,流传至今已属吉光片羽。
刚卯上刻用的字体为殳书,秦书八体之一。字体不脱小篆,笔划简省草率,更近于隶书。殳书是刻于古代兵器上的文字,早期是在战阵之间,速记将令兵情的文字。刚卯的琢制有应时的限制,所以用殳书镌刻,适合其急就的制玉状况。殳书笔道细直刚硬,结字方整。段玉裁注《说文》中称:“言殳以包凡兵器题识,不必专谓殳,汉之刚卯,亦殳书之类。”刚卯铭文中的“灵殳四方”,即是指此殳文具有神灵之力,可以威慑四方。
刚卯上的铭文内容含义丰富,颇含谶意。汉代去古未远,信仰驳杂,对于文字言辞的格式排律有一定的崇敬之意,或祝或咒,或诵或镌,意在发挥语言中的神秘力量。刚卯首句铭文的最初解释来自于颜师古:“刚卯以正月卯日作佩之”。正月卯日是为除日,有驱除疫病之意。下面其余的语句也均是从以吉煞凶的角度,文字含带着谶咒的意味,说明刚卯消尽殃咎、驱除瘴疫的功用。在汉代,刚卯一般为成对佩饰,与另一件形制相同,铭文有异的严卯构成组佩。
http://s12/mw690/001lxLfFzy75JAjPu4z6b&690
关于刚卯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汉书·王莽传》中:“皇天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正月刚卯,金刀之利,皆不得行。”这句对于王莽政令的记述,反映出汉代谶纬学说的盛行。
由于汉时卯字为刘字的假借字,所以正月刚卯即有“强刘”之意。盛行于汉代的各种纬书中有许多刘邦受命的谶言,常常以“卯金刀”作隐语,指代刘姓。如纬书《汉含孳》中说:“刘季握卯金刀,在轸北,字季,天下服。卯在东方,阳所立,仁且明。金在西方,阴所立,义成功。刀居右,字成章,刀击秦。枉矢东流,水神哭祖龙。”所以汉代有刚卯玉佩,又有汉钱名为“金刀”。王莽依据谶言篡位,笃信此说,所以当政后即下令废去刚卯和金刀。光武中兴之后,佩带刚卯再次流行于世。以“卯金刀”作隐语指代“刘”,已成为汉代风习,这也是谶纬之说盛行的一个例证。
汉史名家刘师培曾说:“夫谶纬之书,虽间有资于经术……不过援纬书之说,以验帝王受命之真,而使之服从命令耳。”王莽据符命篡汉,光武以图谶立国,又复以图谶统一思想。谶纬之说于是借统治者的推助大兴于汉。
谶纬之说的基本,即天人相感诸说。宇宙法则与自然变化,对应着人间的政令规范与行为依据。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儒家以灾殃象等附会天命的存在,为君权神授找到支撑。包含着先天、阴阳、五行、象异形之理的“河图”“洛书”应时而出,从中推演出的五行,八卦等术数之学,成为建立东汉各种典章制度,顺天附命的依据。以“河图”“洛书”为根本的今文经纬书,成为官学的重中之重,地位甚至高于经学,被称为内学,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俨然成为权力正当性的重要依据。
在这种时代氛围下,刚卯的出现与佩带,必然是与谶纬之说桴鼓相应的。汉武帝时,董仲舒撰《春秋繁露》,提出天人感应之说,事必有征,异必有验,于是谶学初兴。刻有文字的刚卯,也恰恰是出现于此时,为人们身怀纡佩。光武之后,谶纬之学盛行,刚卯也发展为国家定制,有着严格的等级化,甚至丝线的配搭也有要求。《后汉书·舆服下》:“佩双印,长寸二分,方六分。乘舆、诸侯王、公、列侯以白玉,中二千石以下至四百石皆以黑犀,二百石以至私学弟子皆以象牙。上合丝,乘舆以縢贯白珠,赤罽蕤,诸侯王以下以綔赤丝蕤,縢綔各如其印质。”另外《居延汉简》中也有汉代边境军人需佩带“木刚卯二品”的记载。
谶纬学说中,夹杂着许多虚妄怪诞之言,并且易被利用,成为造反的口实。魏晋以后,谶纬之论逐渐被禁绝。但汉儒创造谶言,一方面是为政权找到合法性依据,同时也希望依据天降灾异之说约束帝王的行为,获得监督的效应。谶纬中“气同则合,声比则应”的天人感应之说,是华夏文化中强大而久远的传统观念系统,其中许多为人接受的成分,被纳入到正统的经学体系中,因袭沿用至今。
刚卯铭文:
正月刚卯既央,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
严卯铭文:
疾日严卯,帝令夔化,顺尔固伏,化兹灵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