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瓷图纹的不一致
史爱平
元青花瓷的图纹往往不一致。一种图纹,除了成对的以外,几乎没有哪只器物完全一样或一点不差。这个现象也早被藏界或研究界所发现,比如,各类花卉纹如缠枝莲纹、海浪纹、仰莲瓣纹、牡丹花纹、弦纹等,凡现在所见到的博物馆或拍卖行之器物,一个器物一个样。上面所绘花卉纹络都各自表现,各有特点。仔细比较,很难称是一人所画之风格。人物纹也属这种情况,比如这几年除博物馆外,各大拍卖行及民间也相继发现有诸如昭君出塞、萧何夜下追韩信、三顾茅庐等人物图纹的元代实物,经观察,这些人物图纹更是相差较大。已经不是每个图纹均有多种画法这种概念所能包含的。
应该说,元青花瓷图纹的绘画在大的元代背景下表现出的风格完全属于类型化,而非一致化。
所谓类型化,就是按所画对象的类型来区分和归类同一种图纹器物之现象,其不求所画细节的完全一致,这是元代绘画相比以后朝代最大的区别。类型化比一致化要随意得多,即在同一类绘画中,只要画对类别,努力画好就行。比如,画和尚,你别画成厨子;画牡丹,你别画成菊花,只要不出意外超出类别画成别的,至于和尚胖瘦高矮,牡丹花瓣多少或花型如何,而导致每一只器物画得有区别,在当时都属于成功。
故面对这些元青花器物图纹的差异时,一定要慎之对待,明白其道理所在。用同一把尺子或用观察清代官窑瓷器的方法看待元青花瓷图纹是不行的。否则就会无所适从,以致于面对正确的器物时也会看走眼,因某花型、某人物有差异而轻易下否定结论,而忘了这正是其元代风格,特别是忽略了整体分析元青花器物其它关键性因素,事后才发现当时说错了,而陷于被动。所以在面对元青花器物时,用一点否定必然会闹出笑话来,当前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
我们知道,元代强调的是风格,而不是千篇一律,抒发的是民族豪迈洒脱之气势,而不是刻板呆滞固守一点,所以其图纹,不论花卉草木,动态人物、龙凤走兽,只要合乎类别,合乎元代绘画功夫要领,其出现的差异,均为正常的个性或独到性之自然表现,因而也更加真实和可靠。在这种差异中唯一让人感到不变的只有风格,抓住风格,才能读懂此一工艺之追求,或更深入理解,从而认识这一绘图特点。那么,何谓元代绘图风格?简言之,最主要也是最核心的就是其绘图的力度感、速度感、连贯感、一气呵成感独步古今,无论图形如何变,其四感不变。后人均无法模仿。这也是元青花瓷图纹看似简单粗放其实最严谨不过的精妙之处。
当然,在总的元代绘图风格不变的情况下,以上所说才能成立。如果时代风格变化,比如绘图手法、结构、描写对象都大变,就不是元代的东西了。如到了明代,其绘图中仰莲瓣纹都由单个不相连变做了瓣与瓣紧连成一圈。缠枝花茎花叶都由笔触较粗大变成了笔触较细小繁密。像这种变即为风格之大变,已经变成明代而不是元代了。这和以上讲的同朝代之间的差异完全是两码事。
元青花瓷图纹的不一致现象并不奇怪,而且这种现象在瓷器发展史上并非孤立,如明代成化年间的斗彩鸡缸杯图纹也都不一样,几乎没有相同不差的公鸡、母鸡、小鸡。所以看图纹必须根据时代来分析。抛弃时代固守一点是行不通的。
国内外博物馆、拍卖、收藏界元青花图纹的不一致实例2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