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让孩子上“培优班”?

标签:
教育育儿培优班 |
分类: 人世百态 |
“培优班”这个词最先是从池莉写的《来吧,孩子》上看到的,名目繁多得让人眼花,什么兴趣班、奥赛班、拔高班、火箭班......齐全得很,只要你想培哪块,就能找到极富针对性的班儿。
“实话实说”也在讨论《打倒奥数》这个话题,开场李承鹏对观众奥数老师小周的几番舌战之后,何晶笑问是否介意将话题改为“打倒全民学奥数”,台下掌声一片。
第一感觉是,现在的学生真可怜,尤其是小学生。想必他们是体会不到那种快乐轻松玩儿的童年了,没有了玩耍嬉戏的周末假期时间,取而代之的是马不停蹄地穿梭于各类文化与艺术的培优班之中。
孩子们无从选择,因为他们的父母无从选择。也许还有一部分父母,他们也不想让孩子上培优班,可你不上就竞争不过人家,无奈形势所逼,只好乖乖加入“培优班”的大军中去。
随大流,总不会错,向来如此。
中庸有时候看似没出息,但至少不会让你栽跟头。
有人说是大学和高考惹得祸,可是不上大学,就单凭实际技术和手艺,谁能保证其在社会上立足?有几人有朗朗那双弹钢琴的妙手?有几个人有姚明打篮球的精准?有几个人有丁俊晖打斯诺克的精彩?有几个人有韩寒写文章的才华?有几个人有刘翔跨栏的速度?这些各有千秋的“天才”,其实也是因为参加了与之对应的“培优班”。
时光倒数20年,可能只有少部分孩子在上培优班,结果是那里面走出来的孩子走进了更好的大学,得到了更好的工作,进而拥有了高于他人的生活,不管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
这,大概就是现在的家长们对培优班趋之若鹜的主要原因,毕竟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更好更幸福。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可教育资源照样稀缺。目前的师资仍是供不应求,尤其边远山区,偌大一个村庄没有一个正规师范毕业的教师。城市里教师集中,孩子也集中,就拿郑州的小学来说,一个班动辄就是八、九十个学生,试想面对这样的班级老师如何因材施教?怕是待到蜡炬成灰春蚕到死也完不成吧。
人家郑渊洁就选择带儿子回家自己教,池莉女儿亦池也基本是她自己教的,这很好,可这样的家庭环境全国有几个?太少了,普通人只有临渊羡鱼的份儿。
至于该不该上培优班,主要还是应该根据孩子自己的兴趣,这样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否则,这边培了文化和艺术的优,那边却牺牲了孩子身体和心灵的健康发展,肩上沉重的书包,近视镜后面略显木讷的眼,这样的表情恐怕哪个家长也不愿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