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禹锡行医

(2022-04-20 10:17:14)
标签:

常德

刘禹锡

朗州

行医

传信方

分类: 谈古论今

中唐时期大文豪刘禹锡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政治家,还是一位业余医生。他学医源于自己幼年时体弱多病。他在《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书》里说,我年少时多病,经常被保姆抱去医生那里看病,针烙灌药,不胜痛苦。每见街坊小伙伴武健腾跃,自己弱不禁风,就非常惭愧。年纪稍微大了些后就立志学医。先从本地医名较盛者学,从他们那里借来很多医书,如《小品方》《药对》《神农本草》《灵枢》《素问》等,沉迷其中,渐渐明白了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血脉、荣卫表里、九窍百骸。又跟着师傅学切脉。虽然不能如他们那样通过切脉以探明疾病之由来、传布,也不太明白各种脉象,但是能知脉之轻重缓急,明白了各种药物的药性、治病机理,能够临床处方了。于是年长后,家中人有病多由自己处方用药,很少再去看医生。

十八岁那年夏天,刘禹锡家仆人周某食过夜的西瓜后腹泻不止,腹痛如绞,里急后重,半天如厕十余次。刘禹锡诊脉后说:“此热痢也。宜清利湿热,凉腑缓急。”即与黄连、黄柏各三钱,茯苓、白芍各五钱,水煎急服,半日进三次。至晚,腹痛缓解,泻减八分。次日晨起,已经痊愈了。禹锡的父亲有意考考他,就问:“简单的四味药怎么能治好热痢?”禹锡回答说:“夏日湿热为甚,饮食不洁,热伤脾胃,湿留脏腑,须得清热利湿。黄连黄柏清腑热,茯苓引湿邪从溲出,芍药宽中缓急。病急则急服,故半日连用三服。”父亲听了,颔首称是。此后,家人有病往往先问禹锡。

贞元八年,刘禹锡二十岁,与第一任妻子崔氏结婚。是年夏,热甚。一日傍晚,饭后禹锡与妻歇于中庭。日落后凉飔习习,甚是惬意。禹锡遥指长空,漫言上古神仙故事, 崔氏听得入了迷,不断追问,禹锡就不断讲述,不觉夜深。崔氏忽感不适,二人遂回房安歇。次日,崔氏久不起床,诉腹中痞闷,恶心欲呕,肠蠕动而不畅,磊磊有如碎石滚动。禹锡记得《集验方》中有治积聚方:“治秋夏之交露坐夜久,腹中痞如群石在腹方:大豆半升,生姜八分,水二升,煎取一升,顿服,瘥。”于是立令侍女取大豆若干,加生姜数片,加水一升煎煮至半升,滤汁,徐徐饮下。过午,崔氏如厕一次,觉腹内痞块已消,索粥半碗食下。至晚已如常人。崔氏不禁赞道:“夫君神方!”

贞元十年,刘禹锡登进士第,授太子校书。一日,见通事舍人崔抗郁郁不乐。便问道:“何事不乐?”崔抗道:“近日小女病,诸医无效,甚是着急。”禹锡便问病情。道是心痛甚,日夜不安,入夜尤甚。禹锡想起曾读崔元亮《海上方》,有治心痛地黄冷淘方。即告崔抗,可试用该方。其方简单,且不需他药,只地黄一味,捣烂取汁,和面粉做馄饨,或径直捣汁冷服。服后当吐虫,就痊愈了。崔抗见方法简单,回家后如法炮制,第二天早上果然吐出一条虫,长约五寸,而虫身已腐,心痛即解。上得朝来,崔抗就非常高兴地告诉禹锡:“学士你说的方子真灵!昨日回家去即命侍女捣药,滤汁服下。当晚即安静入睡。今晨呕吐,出虫一条约五寸长,虫身都已经腐烂了。”禹锡笑道:“这也不是我的功劳,还是你崔家的方子。”

刘禹锡很注意收集疗效良好的单方验方。贞元十一年某日,他到同事刑部侍郎奚陟家做客,刑部员外郎崔从质也在座。闲聊时,崔从质说,曾经见到一人被蜘蛛咬后全身出现红丝,奇痒无比,腹部增大,像怀孕的妇人。众人都说稀奇。崔说,还有稀奇的呢。此人请了好几位医生治疗,皆无效。家人生厌,弃之于道旁,任其自生自灭。一日,有游僧遇见了,说你这是蜘蛛咬了啊。赶快去找羊乳,天天喝就会好。果然,喝了几天羊乳后,全身红丝消失了,肚子也恢复如常。回到家,家人大吃一惊,问他怎么治好的,他就把游僧说的话告诉大家,众人都称奇。刘禹锡由此记住了这个办法。多年后,他在杜佑幕府,有值更士兵被蜘蛛咬,全身生红丝,十分难受。刘禹锡嘱服羊奶,数日平复。

贞元十六年,刘禹锡二十九岁,在杜佑幕府。幕府判官李亚有治咳嗽方,据称很是灵验。刘禹锡求之。李亚说:“愚为人治咳,只与人药,从不出方。”禹锡问曰:“何故?”李亚答道:“人治咳多与冷药,我则用热药。人不解,见此方用药热燥,即不肯服。故只与药,不出方。”禹锡说:“我也略通医道。求方原只为人,非自服尔。况用冷用热,当据病证,岂可一味用寒凉之品?”李亚听了他这一番话,知他的确明医,就将处方告诉了他。即用干姜、皂荚、桂心三药,干姜须是合州所产最佳者,三药各等分,捣碎,过筛,混合后再筛一遍。将白蜜炼熟,混合三药,反复捣至极细,约需捣一二千杵。然后做成梧子大蜜丸。每服三丸,温热水送下。每日服三五次。服药期间禁食葱、油、咸、腥、热面。治所有咳嗽气促者,其效如神。后来,禹锡岳父久咳不愈,入冬尤甚。禹锡即用此方,服药半月,诸证悉除。禹锡感叹道:“真如神也!”

元和间,刘禹锡在朗州,有街坊患赤白痢,似血似脓,里急后重,长久不愈,甚苦。禹锡为煎黄芩、黄连各三钱,日三服,三日后痊愈。街坊非常感谢,问禹锡:“大人还懂医?”禹锡答曰:“以前曾有家仆患此病,以此二药疗之,应手而愈。痢疾亦有寒热之分。汝属热证,故以寒凉之品攻之。”以后,时有当地人请禹锡医病。凡自己曾经医治过的,禹锡则为出方,每奏良效。

到朗州数年后,继室薛氏诞一男。时当盛夏,酷热难当。母子不宜见风,尤热甚。不几日,儿臀腿之间生疮,涂热疮膏无效,疮渐漫于全身。儿日夜号哭,不吸乳,也不能安睡。刘禹锡查阅《神农本草》,至“发髲”条,书中载:“《本经》云:合鸡子黄煎之,消为水,疗小儿惊热下痢。注云:俗中妪母为小儿作鸡子煎,用发杂熬,良久得汁,与小儿服,去痰热,主百病。用发皆取久梳头乱者。”又查“鸡子”条:“《本经》云:疗火疮。”心想,这么小的婴儿,服药很难。加之均为皮肤外疮,可试外用。便取自家头上梳下的乱发一握,敲破鸡蛋三枚,取蛋黄文火水煎,约两个时辰,成膏,待凉后遍涂疮面。当晚,儿安然入睡。遂每日清洗后再换新膏,七日后痊愈。禹锡和薛氏这才松了一口气。

在朗州日久,刘禹锡认识了好几位高僧。其中有一位来自天竺的婆罗门僧人,擅治眼病,据称会金针拨内障。刘禹锡读书作文日久,两眼昏花,视物如朦,很是苦恼。听说他擅治眼病,就写了一首诗送给他:

三秋伤望眼,终日哭途穷。

两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

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

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

(《赠眼医婆罗门僧》) 

意思想要请他治眼病。这位婆罗门僧读了诗,乐呵呵地说:“你这眼病也不须金针,只一味药便好。”遂于药囊中取出一物,说:“此吾国柯梨勒也。捣开,取其核,与白蜜细捣为汁,点眼,日三五次。一月便可见效。”刘禹锡接过来细看,其如槟榔而略小,闻之略有香气。当即吩咐侍女碎开取核,入白蜜捣之。药汁入眼,顿觉清凉爽快。婆罗门僧又说,此物不仅治眼病,还可治痢疾和咳嗽咽喉不利。刘禹锡一听更来了兴趣,连忙问如何用法?婆罗门僧笑着说:“大人欲得此方,当以美酒为质。”禹锡连忙说:“那是当然!那是当然!”即命薛氏准备晚饭,说要与高僧一醉方休。婆罗门僧于是缓缓道来。

柯梨勒治久痢不愈,用上好柯梨勒三枚,两枚下砂锅炒焦去皮,一枚直接敲碎去皮,然后同研为末,以煮开的米浆水(即米汤)送服。一日两服。若下痢清水,加甘草末一钱;若微有脓血,加甘草末二钱;若血多,加三钱。无不效。治咳嗽咽喉不利,只需含未成熟的柯梨勒子两三枚,即感咽清喉爽,咳嗽即止。禹锡随即记于其验方录中。

禹锡以柯梨勒白蜜汁点眼月余,两眼昏朦大减。复用一月,即眼明如初。

有邻人十余岁小儿突然咽痛甚,不能饮食,甚至呼吸亦困难。求于禹锡。禹锡察之,见其面色通红,口角流涎。张嘴视之,咽红且肿。禹锡曰:“此喉痹也。有一物可治。”遂令取绿矾五钱,研极细,加入上好米醋中,令儿徐徐咽入,使流布在咽部,尽量不吞下。少顷,儿觉咽痛减轻。便令不时啜咽之。又令至药铺买锡类散两支,取鹅毛管撮末吹入喉中。至晚,儿已可进食稀粥。连用三日,诸证全消。邻人感激不已。

元和十年春,禹锡受诏还京。然一曲《赠看花诸君子》又得罪权贵,出为连州刺史。前一年,禹锡好友薛景晦出任道州刺史,与禹锡常有书信往来,有时也相互交流医药心得。元和十三年某日,薛景晦来书,并寄上他搜集整理的验方单方十卷。禹锡阅后深有感触,遂提笔复信,大意是说: 

兄贬出中台,为江华守,人皆说是以盛牛之鼎烹小鱼,大材小用了。我倒觉得,

君子受乾阳健行之气,不可让他熄灭。若我的地位不足以实现我的道行,那么就将

精力用在其他方面以获得成就,也就另外开辟了一方天地。兄托崔生带来的书、信

收到了。兄所著奇方十通,斟酌古今适宜之方而去其荒诞不可用者,以一物即可疗

病者居多,且非累试辄效不在其列。或取用方便,或采集容易,又恐人多不明,皆

详细说明。言药之君臣必以时,言方之宣补必以性,言针灸必本其输荣,言祓禳必

因其风俗。若非博览本草医方之人,孰能知其所从来哉!

愚少多病。儿童时常患病,保母抱之至医巫家,针烙灌饵,咺然啼号。长大后,

见街坊中同龄儿皆武健可爱,羞愧得很,于是跟随当地名医学医,借其书认真阅读。

凡《小品方》《药对》《本草》《素问》,皆读毕。终能识荣卫经络百骸九窍之相成。

又学切脉,虽不能分脉息之轻重缓急,然于药石不再糊涂了。至今三十年,其术足以

自卫,并为家人治病,常能药到病除,家中孩童不再求医他人。

我也想编一本方书,但力尚不足。今兄先我而成,可喜可贺! 

薛景晦的奇方十卷启发了刘禹锡。多年来他也曾收集不少单方验方,前不久密友柳宗元也来信,说自己身体不好,近三年连得三场大病,恐不久于人世,将其毕生所撰诗文托付于刘禹锡,请他代为编选成集,其中就有柳宗元三场大病所使用的医方。于是,给薛景晦回信后不久,刘禹锡就开始编辑他的医方集。元和十三年六月八日,医方集编成,合共选入五十多方,命名为《传信方》。他为该书作序曰: 

余为连州四年,江华守河东薛景晦以所著《古今集验方》十通为赠。其志在于

拯物,予故申之以书。异日,景晦复寄声相谢,且咨所以补前方之阙。医拯道贵广,

庸可以学浅为辞?遂于箧中得已试者五十余方,用塞长者之问。皆有所自,故以“传

”为目云。元和十三年六月八日,中山刘禹锡述。 

禹锡在连州时,母亲已年过七旬,老眼昏花,目有障翳,视物几近不见。禹锡想起平日所录验方中有羊肝丸方可治障翳青盲,即翻检所录,其中记道:“羊肝丸治诸眼目疾及障翳青盲,取白羊子肝一具、黄连一大两。白羊肝去膜,黄连研末。将肝捣极细,混合黄连末,捻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四丸,以暖浆水送服。禁食猪肉及冷水。”禹锡即照样办理,母亲服用数月后,视力果见改进。

元和十四年,禹锡母病故,遂扶柩归洛阳老家居丧。是年夏,禹锡患暑热,其一仆人亦患暑热。禹锡乃自造桂浆饮之。以桂末一大两、白蜜一升,水二斗,先煎取一斗,冷却后放入新瓷瓶中,混入桂末、白蜜,不断搅拌使和匀,油纸七层封口,每日揭去一层纸,七日启封后日日饮之。十日后仍未瘳。整日疲倦不已,起床如厕须扶着墙壁而行,连头发也懒得梳理。邀医诊视,与药三剂,服之出汗,然后才见愈。时仆人已侍候在侧。禹锡很是惊讶,说你就全好了?我俩同时患同样的病,你怎么这么快就痊愈了?仆人说:“我病了以后没把他当回事,有点好转也不在意。后来自然减轻了,我照常饮食,也没有像大人那样服什么桂浆。最后全好了也不知道怎么好的。”禹锡听了幡然醒悟,方知药石竟非全能,养生摄卫,强壮体质才是正道。

刘禹锡《传信方》后载入新旧《唐书》,唐末《传信方》传入日本,北宋尚有全秩,然后来竟佚失了。好在后人多有辑录。北宋唐慎微编撰的《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收录最多,有三十多方。今人冯汉庸从古方书中辑得四十余方,笔者在冯先生基础上又搜罗补充,共得五十多方,已接近《传信方》原本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