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都印象——品杜甫故居及武侯祠渗透的韵味

(2010-11-28 11:19:36)
标签:

摄影

旅游

成都

杜甫草堂

武侯祠

锦里

分类: 游历

一座城市,初来乍到的,特别留意与自己生活或到过城市不同之点,从中品味其历史和民俗文化渗透的韵味,就留下点印象。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0/11/28/6/2010112810363553476.jpg

 

成都市,天府之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全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试点城市金融对外开放城市行政副省级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佳商务城市……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0/11/28/6/2010112810372410173.jpg

 

这些资料俯拾即是,其实带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是多雾,早起比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亮得晚。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0/11/28/6/2010112810382512024.jpg

 

成都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较少。秋季阴凉多绵雨,但也有秋高气爽的时候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0/11/28/6/2010112810391497718.jpg

 

成都人民广场在市中心,毛泽东挥手塑像矗立着,成为成都市的一个标志,记录不远的那么一个已成历史的时代。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0/11/28/6/2010112810395999799.jpg

 

成都历史悠久,有天府之国蜀中江南蜀中苏杭的美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杜甫草堂和武侯祠,每天到这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0/11/28/6/2010112810403992863.jpg

 

杜甫草堂全称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19613杜甫草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12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85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0/11/28/6/2010112810413562502.jpg

 

杜甫公元759年冬天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营建茅屋的,居住近四年,因杜甫有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人们又称那茅屋即草堂之所为“杜工部"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0/11/28/6/2010112810421699971.jpg

 

杜甫在这里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其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现已成为不少地区学生必学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0/11/28/6/2010112810425376576.jpg

 

杜甫诗云: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0/11/28/6/2010112810434014338.jpg
 

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古朴典雅建筑清幽秀丽园林,不见那“卷我屋上三重茅”之残破之茅屋及诗圣辞藻带给人那种凄凉之印象。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0/11/28/6/2010112810442596753.jpg

 

哦,原来这虽称之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但杜甫住过的草堂早在杜甫离开成都后便不存在了。人去名显,遗迹可造。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现在模样。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0/11/28/6/2010112810450526523.jpg

 

现在的杜甫草堂完整保留清代嘉庆重建时的格局,总面积近300亩,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0/11/28/6/2010112810454697429.jpg

 

杜甫浣花溪草堂居住期间,得暇赴成都武侯祠游览、凭吊,作《蜀相》以抒述惋惜之情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0/11/28/6/2010112810462744947.jpg

 

武侯祠位于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锦里街之旁,是中国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庙。这大概是因为诸葛亮在民间声望太高,视若神明,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并入了汉昭烈庙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0/11/28/6/2010112810472392974.jpg

 

现存祠庙的主体建筑1672年清朝康熙年间(康熙十一年)重建。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博物馆,200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之美誉。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0/11/28/6/2010112810480654610.jpg

 

刘备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正中有刘备贴金塑像,左侧陪祀的是他的孙子刘谌。据说,他的儿子蜀汉后主刘禅由于昏庸无能,不能守基业,他的像在宋、明两代几次被毁,后来就没有再塑。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0/11/28/6/2010112810484035209.jpg

 

刘备陵寝史称惠陵建于公元223由照壁、栅栏门、神道、寝殿等组成陵前有规模较小的神道为清代所建。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0/11/28/6/2010112810491420131.jpg

 

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故纪念他的祠堂称作武侯祠。诸葛亮殿悬名垂宇宙匾额,两侧为清人赵藩撰书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的联文,是颇负盛名的一副对联,借对诸葛亮、蜀汉政权及刘璋政权的成败得失的分析总结,提醒后人在治蜀、治国时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要特别注意攻心审势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0/11/28/6/2010112810495226706.jpg

 

武侯祠有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出师表》刻石。虽真伪存有争议,但人们仍感兴趣,争相观看。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0/11/28/6/2010112810503370228.jpg

 

武侯祠东侧的锦里由武侯祠博物馆恢复修建,为清末民初建筑风格。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0/11/28/6/2010112810511580495.jpg
 

诗中杜甫“锦官城外柏森森”中的锦官城就指锦里。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州夺郡文学为州学﹐郡更于夷里桥南岸道东边起起文学﹐有女墙﹐其道西城﹐故锦宫也。锦工织锦﹐濯其中则鲜明﹐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后即以锦里为成都之代称。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0/11/28/6/2010112810515162313.jpg

 

锦里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今天的锦里依托武侯祠,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0/11/28/6/2010112810522519669.jpg

 

在这条街上,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有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充分展现了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0/11/28/6/2010112810525933969.jpg

历史远亦,日益现代化的今天仍记得过去,品味无穷。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0/11/28/6/2010112811002426994.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