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游记——看世界仅存的伟大“生态工程”
标签:
摄影旅游都江堰 |
分类: 游历 |
这天,我们一行人游览了著名的都江堰。在导游引导下,进入景区大门,通过游客中心,过伏龙观,跨飞沙堰上的一座桥,都江堰水利工程就逐渐展现在眼前。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0/11/20/6/2010112008385798426.jpg
都江堰创建于公元前256年,由秦蜀郡太守李冰率领当地人民修建。该水利工程造福千载,沿用至今,是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无疑是个奇迹。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0/11/20/6/2010112008395517512.jpg
通过这的江河为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岷江流经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国多雨地区,而且到成都平原时落差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落差就达273m,因此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时,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0/11/20/6/2010112008404692792.jpg
为治理水患,李冰父子带领人民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分洪减灾,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0/11/20/6/2010112008413851461.jpg
当时,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之后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0/11/20/6/2010112008422492209.jpg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修建者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0/11/20/6/2010112008431650237.jpg
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0/11/20/6/2010112008440790843.jpg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0/11/20/6/2010112008445728881.jpg
相当年,战国时期,各雄争霸,搅得天昏地暗。而在这里,在李冰的组织带领下,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八年的努力,建成了这个造福人民的都江堰。历史,除了记载人类相互掠夺倾轧外,还以这可考的实物记载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创举。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0/11/20/6/2010112008501659201.jpg
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还在于对它进行了有效的管理。汉灵帝时设置“都水椽”和“都水长”负责维护堰首工程;蜀汉时,诸葛亮设堰官,并“征丁千二百人主护”(《水经注·江水》)。此后各朝,以堰首所在地的县令为主管。到宋朝时,制定了施行至今的岁修制度。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0/11/20/6/2010112008510270374.jpg
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的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横跨内外两江,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原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现在的桥为1974年重建,下移100多米,将竹索改为钢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在上行走,晃晃悠悠,看着下面湍急的河水还有点提心吊胆。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0/11/20/6/2010112008514324150.jpg
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后,都江堰及其附近的山林成为更加吸引游人的旅游之地。这里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每天到这里观光旅游的络绎不绝。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0/11/20/6/2010112008522753934.jpg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都江堰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0/11/20/6/2010112008532588850.jpg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好地方,不仅能领略了这美丽的自然风光,还能感受先人的勤劳与智慧。祖国处处景色秀丽,中国人民聪明能干,不乏能工巧匠。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0/11/20/6/2010112008544843894.jpg
由于时间所限,未能尽兴游览这附近的山林,过安澜索桥看二王庙正在维修没能上山拍摄下这雄伟工程的全景,有些遗憾。
http://upload.17u.com/uploadfile/2010/11/20/6/2010112008553939649.jpg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