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何时见底?
(2009-03-10 09:34:54)
标签:
金融危机谈天说地杂谈 |
分类: 杂谈 |
短期内不会触底反弹。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开幕式之前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答记者问时说:目前金融危机确实还没有见底,而且对我们国家经济的影响还是很严重的。记者问:您认为我们的经济会见底吗?李毅中答:开完会就知道了(笑)。当崔永元询问“股票现在买不买”时,黄奇帆表示,股票是可以做长线的。他分析表示,从去年10月份拯救经济的一系列措施出来,中国政府拯救经济的出发点、关注点是在实体经济,拯救实体经济,同时帮助民生。在帮助民生和拯救实体经济的过程中,间接地影响了股市。我们没有直接去拿钱救股市,但是间接地刺激了股市。所以实际上你去看,2008年10月份美国的股票从12000点跌到了9000点,一直跌到现在的7000点,要跌掉百分之四十几。中国的股市,2008年10月份最低的时候1664点,现在是2100点左右,所以我们这段时间不仅没跌,还涨了一点,但不能说股市就此复苏了,还是在底部徘徊,但是至少我们国家积极的经济政策首先影响了资本市场,然后可能过半年、一年,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最终两三年以后房地产市场也会复苏的。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在9日举行的介绍“搞活流通、扩大消费”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
看不到底,可能是一个无底洞。白岩松问在美国的申家宁(中央电视台驻华盛顿记者):美国政府的金融救助方案一出来,没有想到市场的反应反而是调头向下,我不知道对此美国的媒体、公众,他们的反应是什么样的?申家宁回答:是这样的,我想这里面有几个原因。首先第一个原因不少美国人对政府的市场救助计划是心存怀疑,这当中一方面是根深蒂固的自由市场经济思想的影响,一方面就是政府救来救去,他花的钱是谁的钱呢?是纳税人的钱。所以许多人批评说,7000亿美元也好,昨天美联储宣布购买企业短期债权也好,都是在拿纳税人的钱去填一个金融窟窿,而这个窟窿到底有多大,谁也说不清楚,它可能是一个无底洞。张斌:我个人的判断,目前的金融市场上,尤其是美国的金融市场上,危机已经到达了一个高峰的时期。主持人:就是最低点。张斌:对,应该是一个最低潮,但是往实体经济的蔓延,大家现在还没有看到底,因为金融市场上一般是领先的,它刚开始是开了个头,它做了这些调整之后,实体经济必然会对它做出反应,所以你为什么看到华尔街上的股票市场大跌,华尔街股票市场大跌是大家对企业的预期不乐观,而为什么不乐观呢?因为金融市场上的动荡逐渐有可能蔓延到实体经济,这也是大家最担心的问题。季芸(中央电视台驻柏林记者):我认为在世界经济危机目前没有人能够预测它到底会走向何方,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样的情况下,德国首先自保的方式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德国这样的做法可以说不是损人利己的做法,但它也不能过于慷慨大方,因为德国自己救助的能力最后也是有限的。《证券日报》问:美国的这场金融危机何时能够到底部呢?赵锡军答:目前来看,还没有底部。美国当初发放的次贷是30年的期限,也就是说发放次贷到次贷全部还清是30年。次贷是2003年到2004年发的,截止到今年是第五年,后面还有25年呢,如果这期间,美国政府没有选择适当的措施,并且外部环境仍旧继续恶化的话,我们将无法乐观的估计,也就是说没有底了。
中国经济会率先走出谷底。两会期间,同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和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紧扣时下媒体报道中频频出现的“见底”“复苏”“8%左右”“赤字”等热词,为中国经济号脉。郑新立认为,一季度就是中国经济的谷底,二季度有望逐步回暖。现在,出口订单开始增加,企业库存在减少。贾康指出,自去年10月起中国经济增速开始快速下跌,政府因此迅速调整政策。“这些政策开始见效,有这个苗头,但还没有完全抵消经济下滑的惯性,因此我估计第一季度的数据会比较难看。”他表示,最近的一些数据既有让人鼓舞的,也有让人担忧的。好的方面,钢铁、建材等与扩张性投资计划相关的产品订单增加,价格稳中有升;1月份消费表现不错,同期新增信贷激增1.62万亿元等。让人发虚的数据包括用电量仍在下跌、1月份全国财政收入急跌17%等。贾康认为,从大的趋势考虑,今年国民经济会出现一个前低后高的走势。贾康认为,与去年相比,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多,但是8%左右的增速是实事求是的目标,实现的胜算较大。郑新立则坚信中国能实现“保八”,也就是说增速不低于8%。
在我们有生之年似乎都看不到底。回顾一下罗杰斯的话。他2008年9月份在新加坡接受媒体采访被问及美国的这场金融危机何时会触底反弹时回答:“这是一条漫长道路,事实上,在我们有生之年似乎都看不到了。”
这是随意摘录的媒体的一些报道,供参考。金融危机何时见底,在当前这是一个很难说清的问题,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这之中,努力与放弃相交,庆幸与落魄混淆,乐观与悲观同在,希望与失望共存,就看你怎么判断与决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