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香港一国两制人文/历史股票股市旅行 |
分类: 游历 |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是香港标志性建筑之一,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大典就在此举行,世人嘱目,其独特的飞鸟展翅般形态给美丽的维多利亚港增添了不少色彩。会展中心向海的一面为金紫荆广场,广场立有象征香港回归的金紫荆雕像和回归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广场上空迎风招展,与周边建筑群溶为一体,使这里的景色格外迷人。
会展中心经常举办各种展览活动,吸引众多商家和游客到此洽谈或参观。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以红色作底色,红白两色象征一国两制,中央有一朵五星花蕊的白色洋紫荆花,洋紫荆是香港的象征,盛开的洋紫荆象征着香港的繁荣,红色的背景象征着香港永远背靠祖国。
读书人最爱去的地方是香港中央图书馆。该图书馆高12层,占地约9400平方米,平面面积33800平方米,是全港公共图书馆中枢系统及资讯中心。这人气很旺,多为年青人,也有中老年人,每天尚没开馆,就已聚集在图书馆门口很多人,一开馆,人们蜂拥而入,沿步行电梯而上,多数人登上电梯仍跨步向前,各自找寻自己的书桌。
图书馆设施很好,工作人员彬彬有礼,人虽多但不喧哗,馆内没有大声说话的,十分安静,每个书桌都有电源及连接线,配有电脑及语言设备,读者可在此博览群书、尽览互联网,并且都免费使用。底层有演讲厅,每周举办一次各种内容的演讲会。在这阅览图书真是一种享受。在我们生活的地方要有如此好的图书馆多好呀!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之一,世界第11大贸易体系,15大银行中心,第六大外汇交易市场,香港股票市场是亚州第二大市场。港元的三家发钞银行包括世丰银行、渣打银行和中国银行。香港的银行业十分发达,满街都是香港本地和世界各地银行的分行。有种说法叫“银行多过米铺”。
登上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二期55层,一览香港群体建筑,另有一番景色。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是香港世界级金融中心的标志,分一、二期。一期1998年竣工,楼高80米,地上马9层;二期2003年竣工,楼高420米,地上88层,目前为香港最高的建筑,世界第六。二期55层是个展馆,介绍1842年至今香港金融发展史,可登记免费参观。
简要勾勒一下香港金融发展史:英军占领香港后,1842年3月宣布西班亚银元、墨西哥鹰洋、其它国家银元、印度卢比及中国铜钱为香港法定货币。1845年香港第一间发钞银行“东藩汇理银行”在香港开设分行。1864年香港发行首批硬币。1891年首家证券交易所—香港经纪总会成立。1935年中国脱离银本位制,香港迅即跟随,港府宣布港元为本地货币单位;港元与英镑汇率定为每镑兑16港元。1941年至1945年日军占领香港,香港大部分货币由日本军票取代。1948年港府首次颁布《银行法》,规管本港银行业务。1972年港元与美元挂钩,汇率定为每美元兑5.65港元,干预上下为核心汇率±2.25%。1973年3月,香港股市崩溃,恒生指数由1774点暴跌至150点。1974年11月取消港元与美元挂钩,港元开始自由浮动。1987年全球股灾,10月香港恒生指数在3个星期内急挫45%,香港联合交易所由10月薪0日至23日停市。正值香港处于金融危机及政治不明朗时期,港府宣布将港元与美元在货币发行局安排下以每美元兑7.8港元挂钩。1993年4月1日香港金融管理局成立。1994年中国银行首次发行港元纸币。
1997年7月1日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1997年至2007年亚州金融危机后,香港经济陷入了一段漫长而艰苦的时期,仅于1999与2000年间出现过短暂的复苏。连串外来震荡,加上资产价格急挫,令失业率大幅攀升,并出现过缩及财赤。香港经济在2003年下半年开始复苏。2007年1月10日国务院宣布内地金融机构可于香港发行人民币业务,首笔人民币债券于2007年在香港发行。2007年7月美国次级按揭问题引起全球对信贷关注。
就是这个美国次级贷危机,显示美国经济有可能步入衰退,令世人担忧。香港恒生指数不断下跌,创六年新低,说是受A股拖累。而大陆股市受美国股市影响,加之一些原因,前景也显暗淡,如今谁也说不清大盘底部在哪里,什么时候能够启稳。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也使香港受到冲击。我们在路边小店用人民币兑换港币时,见不少人相反用大笔港币兑换人民币。人民币与港元汇率不断变化。原1000元人民币兑换1100港元,次日就兑换1116港元了。在香港购物有的商品价格虽与大陆商品价格相当,实际便宜不少。但从长远看,这未必是好事。(人民币兑港币公告,海港城,海港城内,海港城内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