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旅游旅行拉卜楞寺生活社会佛教历史文化 |
分类: 游历 |
这天,我们驱车前往夏河县境内的拉卜楞寺。一进入夏河县界,看见了白塔,就把一路的燥热烦闷一扫而光,油然产生了一种清新舒畅之感。这里东通三陇,南接四川,西连康藏,北近青蒙,山峦起伏,牧草丰盛,水木清华,虽是伏天但凉风习习,连牦牛都悠闲自在。
夏河县属甘南藏族自治州,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境内大部海拔约3500米,面积6273.88平方公里,辖1镇14乡,人口7.78万,其中藏族约占78%。拉卜楞寺就在县城内。
拉卜楞寺是我国著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拉卜楞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为僧侣的宫殿。拉卜楞寺本名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贝琅(意为具喜讲修兴旺吉祥右旋寺),简称扎西奇寺,一般称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内有经堂六座,大小佛殿八十四座,其中七层楼一座,六层楼一座,四层楼四座,三层楼八座,二层楼九座,鎏金铜瓦歇山式顶楼四座,绿琉璃瓦大屋顶楼两座,嘉木样和各活佛府邸三十一院,还有印经院、讲经坛、嘉木样别墅、经轮房、普通僧舍、各种佛塔及山门等,建筑面积约八百亩。所有经堂和佛殿的内外墙壁上绘有佛教内容的壁画,有制作精美的柱套和绣像。还有众多佛像,高者达十多米,小者仅寸许,据统计一米七以上的佛教像有二百六十二尊,一米七以下的有二万九千余尊。可惜进入经堂和佛殿内不许拍照,因此不能为网友展示。
我们来时恰遇成群结队的喇嘛入殿堂内念经。喇嘛们把鞋与靴子留在殿堂之外,入内后成排席地而坐,在阴暗的大殿堂里随着主持诵颂经文,念念有词,一种庄重之相。
这些喇嘛年龄大小不一,十几岁到几十岁。他们为何要到这里来,心境如何,每天如此念经几个小时烦不烦,念经时他们打不打瞌睡,念经之后又有什么样的感悟……游客各有猜测。笔者观察,不管怎样,他们生活没有问题,有吃有喝,就是念经有些辛苦。给我们做导游的就是一个喇嘛。主持在诵经时使用了麦克风。在县城商业街上,看见街面上有不少喇嘛,有的还边逛街边打手机,乐呵呵的。这古老的宗教氛围与现代化气息溶为一体,细想起来很有些意思。
据说,寺院创建以来,经历代寺主嘉木样活佛和广大僧众的开发,已成为包括显、密二宗的闻思、续部下、续部上、医学、时轮及喜金刚六大学院,108个属寺和八大教区的大型寺院,是西藏以外,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又一中心和西北地区最高佛教学府,朝圣者终年不断,最盛时寺内僧侣达4000人。1982年国务院批准拉卜楞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拉卜楞寺对外开放。如今,游客们可以随导游到各个殿堂参观,喇嘛们念经时你也可以进去看,只是不能大声喧哗或拍照。
拉卜楞寺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中心,也是一所庞大的艺术博物院。寺内佛像工艺精湛,形象生动。除佛像外,还有许多藏传佛教艺术精品,如壁画、卷轴画、堆修、刺绣等,多以佛教为内容,构图巧妙,刻画精细,线条流畅潇洒,色彩艳丽匀称。拉卜楞寺内还有大量历史文物与古籍,其中包括清朝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以及达赖、班禅多次颁赐的封诰、册文、印鉴等。此外,拉卜楞寺还有历代寺主嘉木样穿戴过的袈裟、坎甲、禅裙、皮鞋、皮衣、法器、法冠以及珍贵用具,如手摇经轮、珍珠念珠和猫儿眼念珠等。寺院现存文物中还有大量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金器、玉器、宝石、珍珠、珊瑚树、象牙、樨牛角古代动物化石及孔雀翎帐篷、虎皮帐篷、呢子帐篷等。拉卜楞寺每年有七次规模较大的法会,其中以正月毛兰姆法会、七月柔扎法会和九月时轮法会规模最大,最为隆重。
这里有不少朝圣者。在殿堂内,看见有的朝圣者没有参加僧侣喇嘛念经,而是在殿堂内门外匍匐朝拜,全身扒下再起来再扒下,反反复复,其虔诚之心可见。
因有拉卜楞寺,夏河县成了旅游热点之一,不少外国人也来了。离拉卜楞寺不远的桑科草原美如画,建了旅游渡假村,这的藏胞热情好客,普通话说得特标准,可与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相媲美,歌舞表演得美丽动人,体现出一种特有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姿。
人创造了宗教,又屈从于宗教,对宗教顶礼膜拜。这就是一种文化,一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