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流得泪慈悲

标签:
佛性约定境界白落梅杂谈 |
心性流得泪慈悲
文/十年一剑擎
http://s1/middle/4993b95chb964bd1fe8f0&690
http://s3/middle/4993b95chb964bd233e12&690
在白落梅的《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中看到了这句空灵而婉约的话:“我在佛慈悲清澈的眼神里,看见经年如水的约定,看尽不可回避的脉脉深情。”
忽然感觉,这富于禅意的文字,一定将一种让人流连忘返的恋情幻化为一泓轻灵的不老泉,只是倒影了不染纤尘的美好,只是提纯了脉脉滔滔的情愫,让淡漠情感的佛祖也爱怜地拈花一笑,让慈悲灌注在清澈的眼眸。
其实,人世间哪里看得见妖魔鬼怪,又何尝出现过神仙佛祖。所以,白落梅的“佛慈悲清澈的眼神里”,很难说是有佛在悲悯、慈祥地凝视、观照着苍生众灵。
其实,佛家并没有说佛就是超脱众灵的,独立为高高在上的神明;似乎他们所说的佛,就是彼此。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说,凡人只要修炼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成佛,或者说,只要人有了佛的特征,那一定成佛,或者至少有了佛性。比如说,“我看到了”“佛慈悲清澈的眼神里,有经年如水的约定、不可回避的脉脉深情”,说明佛是有慈悲清澈的眼神的,而“我看到”即可理解为我可以与佛相提并论,换句话说,我也懂佛、有佛、为佛。
其实,“我在佛慈悲清澈的眼神里,看见里经年如水的约定,看尽不可回避的脉脉深情”中的“我”并不是将自己与佛简单地对列起来,而是将主客体奇妙结合在一起,借佛来揭示自己的修为已经达到的一种境界!
其实,何尝有佛在慈悲地观照苍生。慈悲地观照“经年如水的约定、不可回避的脉脉深情”的,其实就是明心见性的我们自己。
想来,佛性,就是我们的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