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提升:构建 “三和语文”理念

(2011-07-20 23:36:07)
标签:

华文

真州东园记

欧阳修

语文教学

三和

教育

提升:构建 “三和语文”理念

/十年一剑擎

积累与提升,在语文教学中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由知识提升为修养,由精神提升为品位,由训练提升为素养,应该是极其复杂的系统过程。作为没有科研条件、缺乏科研素养、欠缺充足精力的一线教师,能够发现、总结完善、科学的经验、规律、理论,恐怕是天方夜谭了。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如我们的一线教师,能够发现一道照亮黑洞的曙光,不断得到上苍恩赐的一线灵光,对于我们的工作来讲,就难能可贵了。

所以,我感觉,只要能够俯拾到吉光片羽,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于是,在我的经验和阅历中,我试图寻找一些曾经让我直至让我的学生们提升的技巧。

就在我的搜肠刮肚、冥思苦想中,我发现,我一直秉承的一种语文教学理念,曾经引导我和我的学生们飞升到一种似乎通达、明晓、智慧的境界,那就是我自己总结的所谓“三和”语文教学理念。

所谓的“三和”就是在语文教育教学中一定体现“合和、和美、和乐”理念,具体讲就是,把我们的课堂组织、安排的“合情、合理、合意,和洽、和谐、和美”,立志把语感培养变成生存演练,将语用训练变成生活启迪,把文学欣赏变成生命维护,把文化弘扬变成生机灌输!我们的教师应该立志把我们的“语文园地”变成教学灵感的集散地、教育经验的发酵室、生活灵思的百花园。这种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必然让语文课堂既有知识性,又有能力性,更有趣味性,更有思想性,更有人文性,更有审美性,能够达成一种提升和飞跃。

遵循“三和语文”教育教学理念,我感觉,在很多时候、很多问题目前,我和我的学生们曾经遇到幡然醒悟、醍醐灌顶的境界。

2010—2011学年度各地的语文高考模拟试题,很多都选用一篇题为《麻三爷和他的鹰》的文章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然而,试题答案中有一处地方体现出一定的认知、思想、审美局限,似乎与现代思想观念、理念背离,明显带出或左或偏或狭或虚的倾向,甚至给人一种扭曲人性的感觉很值得推敲

 道要求考生全面深刻分析故事中麻三爷形象的试题。答案分析到,故事中的麻三爷“在深山老林一待四十年,至今仍孤身一人,体现了他公而忘私的可贵品质”!

 说实在话,麻三爷“在深山老林一待四十年,至今仍孤身一人,体现了他公而忘私的可贵品质”这种说法不仅牵强,而且不合情理,甚至有点扭曲人性!

“在深山老林一待四十年,至今仍孤身一人”,按照现代人的理解,恐怕麻三爷不是精神有问题,就是生理有问题;恐怕不是麻三爷工作的林场与世隔绝,就是麻三爷感情上受到过巨大的创伤;恐怕不是林场的领导对职工漠不关心,就是那地方实在是只有仙女没有森林公主!这实在应该是麻三爷的痛苦、不幸、愤怒、遗憾!这也实在应该是生活的无奈、无情!这也实在应该是社会的悲哀、责任。难道麻三爷就甘愿牺牲、献身、付出,难道工作就一定不能要家庭、亲情、爱情、温暖、幸福?

答案中将麻三爷的窘迫和无奈,说成他“公而忘私”,实在是对人物形象的拔高、提升、美化甚至是神化,应该是对人物的生理、心理的扼杀,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情理,扭曲了人性,粪臭了人格,亵渎了自然,泯灭了天理!像种答案,肯定让我们难以接受,肯定让学生难以接受,肯定对学生的身心会打来不良的影响。做这般的试题,进行如此偏颇的熏陶,必然是一种“失和”的教育。

靠“三和语文”的理念,在讲评这道试题的课堂上,我和我学生们似乎经受了一种人性的洗礼,收获很多。

再有,我们做到的一套外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中曾经出现过关于欧阳修的《真州东园记》的文艺试题

《真州东园记》是与《醉翁亭记》齐名的著名散文。作者通过铺陈排比说法,着力运用今昔兴废对比,生动地描绘了一座繁富瑰丽的江南园林,集中体现了欧阳修山水园亭记的艺术特色,也反映出欧氏的政治抱负及治国安民的主张。是一篇集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美文。

围绕真州东园有一大堆的趣事、美景,围绕文章也是不是趣话、佳话。然而,史是良史,事是佳事,景是美景,文是至文,人是名流,书是绝书一旦被移植进高考或模拟试题的觳中、囊内,史事无暇涉猎,佳事无人问津,美景无趣品味,美文蜕变骷髅,名流掩映幕后,趣事不能把玩一切只以字词论高低,一切只以效益论收获,一切只以分数论成败,任凭何等的良史、佳事、美景、至文、名流、绝书,在应试的学子眼中也是“神马”浮云,都为过眼云烟!好端端的一篇文章,经紧张、机械的应试处理,再经老师的例行公事的应付,外加这篇文章描述性文言散文的晦涩特色,再加考纲不大涉及此类文体的政策诱导,几乎索然无味。

对这篇文章,学生做题几乎没有兴趣,教师讲评几乎是走马观花,处理起来实在是枯燥无聊!应该说,这种结局是学生的悲哀,是教师的无奈,是应试的荒谬造成的!

然而,在处理这种文章的过程中,借助“三和语文”的教育教学理念,紧紧从教材和教育的“和合”、教材和兴趣的“和合”、教材和现实的“和合”、能力和情趣的“和美”、内容和兴趣的“和美”、文章和心境的“和美”,教师和学生的“和乐”、课内和课外的“和乐”出发,在讲评这套试题的这段时,让这篇文章焕发特别的光彩!

具体讲,运用“三和语文”理念,我曾经设计了一些极富现代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处理相关试题。例如,文章开头写道龙图阁直学士施正臣、侍御史许子春、马仲涂三人者乐其相得之欢,而因其暇日得州之监军废营以作东园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这三位这样做是不是搞房地产开发?是不是搞旅游开发?是不是想借助名人搞旅游宣传?是不是官商勾结?是不是挪用国家资金搞私营建设?是不是建古代的私人寓所?是不是建古代的“天上人间”这样的高级娱乐会所?是不是搞国有财产的变更转移?是不是用了集资的筹建策略?是不是施行了股份制?他们是怎样得到的资金?他们搞建设的动机是为公还是为私?欧阳修是不是要润笔费?欧阳修是不是乱题字作文?欧阳修是不是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欧阳修对官僚是不是失察?

一个个让学生感到新鲜、好奇的问题,真正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让我的学生感觉真正学到了许多鲜活的知识!让枯燥的试卷讲评,真正变成了审美趣味的提升、思维的开拓、思想的碰撞过程。

这些例子,似乎在我的教学中还有不少。

也许我的这些做法似乎提炼出所谓的“三和语文”理念有些无限上纲,但是,我坚信,语文教学的积累与提升,一定需要一种科学、成熟的理念支持。

我希望我们共同去寻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