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探究教学充满灵性和乐趣

(2011-07-17 22:46:14)
标签:

王春华

山东省

华文

探究

礼记·中庸

教育

让探究教学充满灵性和乐趣

/十年一剑擎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从这些文字表述,我们早已意识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已经列入人才发展战略的核心!因此,山东省的远程教师培训也把语文探究教学当成了一项重要内容,甚至是当成了重中之重。第四次远程培训的第五、第十专题就引导全省高中语文教师,对语文探究教学的特点、内容、规律等进行集中、深入、全面地研讨,更让我们感触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的重要和迫切。

应该说,我们的语文老师向来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孔老夫子的启发诱导式教学是也。然而,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语文探究涵盖都极其复杂、丰富,大凡涉猎,必定让语文老师慎之又慎。

为了使老师们的研讨具体、深入、实效,本次全省培训专门展示了泰安一中王春华时慧执教三节课堂教学案例,制作了专家座谈视频,为全省高中语文教师深入研讨语文探究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王春华时慧两位老师执教的三节课分别以网络流行语语言交流中的多义现象传统文化的语言密码作为探究内容,课堂教学目标具体、明确,教学方式新颖、活泼,教学环节合理、明晰,教学手段灵活、科学,有力达成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许多老师感觉受到了很多的启发,我本人也感慨良多。

说实在话,对于探究来讲,涉及的问题确实很复杂,比如探究的对象、内容,探究的方法、技巧,探究的考查、总结,探究的评价、拓展,等等,不一而足。王春华时慧两位老师执教的三节课就涉及的是探究对象、内容、技巧的问题。

然而,对于语文探究教学,我往往侧重于“兴趣”。许多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语文探究教学如果淡化、淡漠了“兴趣”,那么,我们的语文探究将会浅尝辄止、囫囵吞枣。

我认为,“兴趣”语文探究教学可以分一下几个层面:一是“识趣”,一是“思趣”,一是“情趣”,一是“志趣”,一是“哲趣”,一是“术趣”。

所谓“识趣”,就是得到一些见识、博识、广识,让一些知识的积累、掌握、应用充满了智慧和灵性。比如辨识“一杆子插到底”中的“杆”对错与否,如果我们机械记忆,势必枯燥无味,还会弄混,然而,如果我们了解“一竿子插到底”是说的一种做法,俗语取得是它的比喻或引申义,就很容易掌握正确字形了。实际上,“一杆子插到底”中的“杆”应为“竿”,原指用竹竿划船,很干脆,很用力!一般来讲划船用“竹竿”,主要是因“竹竿”轻而硬、长而细,而“木杆”就很难达到这种标准。所以“一杆子插到底”中的“杆”应为“竿”。如此琢磨,掌握字形易如反掌啊。

所谓“思趣”,就是在思考中得到真谛,掌握真知,得到充实,产生自信。

比如“信口开合”一词中“合”是否是“河”的问题,就很典型。实际上,“信口开合”和“信口开河”表意大相径庭。“信口开合”是一个描述性的成语,词义指“不能被管住的嘴想张就张,想闭就闭”,强调的是随意性;“信口开河”是一个比喻性的成语,词义指“不能被管住的嘴就像决堤的河一样”,强调的是放肆性;而成语的本意就是强调说话的放肆性、狂妄状。因此,“信口开合”实应为“信口开河”。如此探究,识记别有一番乐趣。

所谓“情趣”,就是我们在阅读写作对涉及的一些内容赋予情感,我们就会产生许多丰富的心理和思想活动,从而得到一般情况下很难得到的趣味、情味。

比如对纳兰的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欣赏,如果我们适当赋予她情境,我们就会读出诗句很多情味来。比较下面的三首小诗,我们就会感觉,这种附会,让纳兰的诗句产生了奇妙的意蕴。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至春风愁不眠。缘来缘去风行水,痴心原本是枉然。

人生若只如初见,暮云平处山外山。芳草更在斜阳外,风月依旧风月边。

人生若只如初见,相悦相惜绿如蓝。巫山沧海而今后,云水无情奈何天。

所谓“哲趣”,就是探究文章乃至文句、文词的深层内涵,比如“登高必自卑”一词的理解。

“登高必自卑”语出《礼记·中庸》,原文为:“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此处的“自卑”一词是古今异义,不是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应作两个独立的单音节词;自为从,卑为低处;“自卑”应解释为从低处起,不能解释为现代汉语的“自卑”,轻视自身。许多许多人往往因前面所说的一些原因,将“登高必自卑”肤浅地解释为“登上高处一定会感到自卑”;曲解为“登高”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牵强理解为“登高”而悲怀,叹为观生,悲从中来,愤由胸涌,而不会想到它寄寓的事理、哲理。实际上,这句话我们可以直译为:“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如果从《礼记·中庸》这句话的原文出发,我们很容易发现,“登高必自卑”寓含深刻的寓意、哲理。

首先,从“登高必自卑”是和“行远必自迩”对举使用看,《礼记·中庸》必定是在总结一些自然现象和规律寓含的道理来阐述一定的基本事理,那么“登高必自卑”的基本含义就应该是上面我们翻译的那层意思,“登高山必定要从低处起步”!所以,这句话的基本寓意就应该是指,我们做任何事都必须学会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根本做起,从小处做起!

其次,从“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所涉及的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共性出发看,我们可以发现,“登高必自卑”除了寓含“何事都必须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含义外,有包含做任何事情我们都必须循序渐进,绝不可急功近利、贪功冒进的寓意。

第三,从“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所涉及到的因果、条件、目的关系来看,“迩远”、“卑高”之间蕴涵着事物发展的动态变化,寓含着事物发展变化有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规律,这就寓含着“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寓意。

第四,从“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所涉及的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由过程看,“登高必自卑”一定寓含事物发展的道路艰难、曲折的寓意。这就告诫人们,做事情一定不要寄希望于浅尝辄止、一蹴而就,必须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树立信心,决然前行。

第五,再从“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对举使用看,“行远必自迩”寓含看事物、做事情一定要从必要的广度出发的寓意,而“登高必自卑”则寓含看事物、做事情一定要从必要的高度出发的寓意!这实际上就是要我们从全局考虑问题,全面分析问题!

有以上五种层面的内涵分析,我们就能够比较深刻、透彻地理解“登高必自卑”的准确内涵!这对我们进而比较深刻、透彻地理解《礼记·中庸》的思想内涵也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所谓“术趣”,就是运用阅读理解的规律进行一些文章的探究、拓展,或在欣赏一些文章的技法时自己能够做到创新式写作。

这种例子,语文试题中大量出现,不再一一列举。

总之,语文的探究教学不可率性而为、急功近利、放任自流,更不能生搬硬套、生拉硬扯、穿凿附会,我们要让我们的语文探究教学充满灵性和乐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