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审题的逻辑思维不可混乱
(2011-05-17 22:09:16)
标签:
作文逻辑思维审题教育 |
作文审题的逻辑思维不可混乱
文/十年一剑擎
2011年5月11日,山东省济宁市统一组织2008届高三学生进行了第二次质检考试。
从整体上看,本次考试的语文试题出的还算可以,基本上扣紧了高考说明,也符合山东省高考试题的基本模式,也突出了山东试题的知识点的覆盖面,试题的答案还算严密,基本上没有明显失误和分歧。
但是,对于这套试题的作文,许多考生直至老师存有不少争议,似乎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
让我们一块来看看这套试题的作文要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曲突徙薪’和‘焦头烂额’这两个成语出自同一个古代寓言故事: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做客,看见主人家的灶上烟囱是直的,旁边又有很多木材,就忠告主人说:烟囱要改曲(曲突),木材须移去(徙薪),否则容易发生火灾。主人听了没当回事。不久主人家果然失火,邻居们跑来救火,终于将火扑灭。主人烹羊宰牛来宴请四邻,以酬谢他们救火的功劳。有人对主人说:‘如果你当初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今天也不用准备筵席,而且没有火灾的损失。现在论功答谢,因救火而“焦头烂额”的人被奉为上宾,当初建议你“曲突徙薪”的人却没有被感恩,这不合情理啊!’主人顿时省悟,赶紧去邀请那位客人。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据命题人讲,对于这则材料,我们应该从成语本身的内涵出发去审题,作文应该从“防患于未然”角度立意。
然而,从试卷批改的实际情况来看,从“防患于未然”角度立意作文的学生寥寥无几,从成语的寓意出发审题立意的老师似乎也不多见!更多的学生却是从“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角度出发进行作文,甚至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从“感恩”的角度进行了作文立意。而真正从命题人预设的立意角度立意的,确实可以算得上凤毛麟角了。
许多老师在讨论后认为,这则作文既可以从“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角度立意,也可以从“防患于未然”角度立意,还可以从“防范比补救重要”角度立意,也可以从“学会感恩提忠告的人”角度立意。
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首先解决审题立意的基本思路和原则的问题,找到语言逻辑思维的规律问题,才能够判断我们的审题立意是否合情合理、准确正确。
对于这则材料,我认为,命题人体现出一个根本性失误,他并没有考虑成语的寓意往往与成语本源之间往往存在出入、差别、分离、异化的问题,比如“美轮美奂”一词。作为成语,“曲突徙薪”实际上是说到的一种正确措施,从采取正确措施可能解决问题的角度总结经验,自然就会得出要“防患于未然”的结论!但是,一旦我们复述了与成语相关的故事,那么,参照审题立意的对象就发生了转换,参照主体就已经由成语变换为故事!那么,故事成为作文审题立意的主体,我们只能从故事本身来审题立意了。
从故事看,这则故事叙述的主要事件是主人没有采纳客人的建议“曲突徙薪”,从而造成火灾,使自己非常悔恨!
如果我们要利用材料,就必须首先把握材料的可控性属性。从直观上讲,这则材料属于事理性材料!
大凡事理性材料,必须从事件本身去发掘包孕的事理,而找事理就是总结、发现规律,总结、发现规律就是总结、发现经验和教训!
因此,根据这则材料进行审题立意的写作训练,我们就要从这则材料中总结、发现经验和教训,就要寻找中心、主要人物和事件。
我们很容易发现,这则材料的主要人物就是那个主人,而主要事件就是他没有听从别人的建议,没有对问题的危害性认识到应有的高度!而后来他的宴请提意见者,这是从侧面证明不听别人意见的后果。其实,这件事的这后果就是那个主人没有倾听客人的建议而遭受了火灾损失,他自己在事后追悔莫及!
从逻辑思维的角度分析,这则材料最稳妥的立意就是“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即使有人说“学会感恩提忠告的人”也是正确的立意,那也是以“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为前提的。
这次济宁的质检考试早已烟消云散,对这则材料审题立意的争议也成为过眼云烟,但是,这次作文带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