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着看历史
(2010-10-18 19:25:28)
标签:
《三国志》历史还原杂谈 |
醒着看历史
历史往往会掩蔽在史家的偏见、臆断和扭曲制造的混乱里,也往往沉寂在时间暗流的阉割里。对于许多历史,我们非常清楚,它们就实实在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地尘封在那片时光里。但是,我们却对它们无能为力、束手无策,往往仅仅捕捉着它们的气息,而难以捕捉住它们的真实身影。我们既可能因了史料的粗略、偏见难以还原历史的真相,更可能因了好事者甚至阴谋者的诡计而沉溺于无休止的学术论证、实验考证。河南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曹操高陵”新发现就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思索,连续、长期的考古造假论证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
所以,我们看历史,只能从一些史实的背后,从历史的蛛丝马迹、烟尘雾岚里披沙拣金,还原历史的本真;我们只能给历史惠存的一点史料还原以人情世故、风土人物,我们只能在历史的木乃伊中填充文化、历史的血肉,才能最终寻根究底、溯本求源,发现我们需要还原和寻求的历史真面目。
大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还原,都难以摆脱这还原时光原本的漩涡,难以把其本真的面目昭示给后人。
比如,我这两天偶然由看到的王昭君,她就是基于历史研究规律而难以把握的一个历史人物的例子。不管人们是否会为她用色相牺牲赢得的民族和睦而叹服,不管人们是否为她“闭花羞月、沉鱼落雁”的容貌而伤痛,不管人们是否为如此这般的民族偶像沦落到嫁给单于父子的屈辱境地悲伤,不管我们是否对她的命运抉择的无奈还是义无反顾难以理解,反正,历史留给我们太多的谜!她的出塞究竟是自愿还是无奈?究竟是被动还是主动?她的再嫁单于儿子自愿的成分重还是听从汉皇帝的旨意的成分重?她究竟是甘愿枯死塞外还是故土难回?
我想,不管我们从何种角度看待任何一段历史,我们都难以还原历史的本真!芜杂纷扰的历史,我们有怎能一下子猜得透,理得清,分得明!即使是当事者,他们又是否明白他们命运的每次抉择和改变又是单纯取决于私情、人性、富贵、功名、幸福、自由、权利等啊。
再如《三国志》中谈到的魏文帝曹丕的文德郭皇后,史书似乎把她塑造为一位极其德高望重的贤德皇后,但是,为何《三国志》却来了一句“甄后之死由后之宠也”?又为什么“文帝欲立为后,中郎栈潜上疏”劝阻?当时,郭氏为后已经是大势所趋,那么,“中郎栈潜上疏”,他为何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竟然不顾身家性命,冒死进谏犯颜?如果他没有一定的证据,如果他把握不住郭氏的一点把柄,如果他仅是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散,那么他那样进谏,不是自取灭亡、自寻死路吗?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在读这篇汉书妃子传,既可能被作者后面的大量记述蒙蔽,把郭皇后俨然理解为徳仪天下、母仪天下的圣人;也可能忽略了作者在前文埋下的伏笔,依然把郭皇后当成道德的楷模、皇后的典范!更有可能,我们仅仅把这篇传记的文字念熟,仅仅了解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历史人物,就万事大吉,全然不考虑为何要让郭氏在中国历史上占上一席之地!
如此看来,我们读历史,必须用心来读,必须醒着来看。